首頁 > 尤物 > 尤物爆料 >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來源:妖孽男    閱讀: 3.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山海情》劇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閩寧村還只是一片戈壁灘,飛沙走石,環境惡劣。這便是電視劇《山海情》的故事開始的地方。

該劇講述了西海固的人民和幹部們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完成異地搬遷,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探索,將風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而藝術源於生活,從蒼涼走向美麗,從貧困走向富裕,一個個脫貧路中普通平凡卻又了不起的“主角”,交出了一份中國“脫貧奇蹟”的西海固答卷。

謝興昌:閩寧鎮第一代拓荒者

《山海情》的主角馬德福從農校畢業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鄉涌泉村裏“逃跑”的吊莊戶。從苦口婆心地勸返吊莊戶、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軟磨硬泡給移民村通電,再到之後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臺後,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2張

《山海情》劇照

這個角色吸收了閩寧鎮數人的經歷和故事,但主要的原型就是謝興昌。

謝興昌是第一批從西海固山區搬遷到閩寧村的移民。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在銀川城外永寧縣的一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謝興昌當時就在奠基儀式的臺下。臺上領導念福建發來的賀信,他聽着聽着就哭了:“雖然那時閩寧村還是一片荒涼,但我知道搬出山溝溝就一定會有希望。”

搬出大山,改變靠天吃飯的苦日子,謝興昌帶着五名老鄉尋找吃飽肚子的出路,輾轉來到了閩寧村。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3張

閩寧村建村後,謝興昌擔任第一任村支書。《山海情》中住地窩子、村民來了又回、種蘑菇等劇情都是謝興昌的真實經歷。“當時這個戈壁灘真的是風吹石頭跑,我帶着大家一邊住着地窩子一邊蓋房子,有一戶村民來了一看就要回,我趕緊攔住,苦口婆心地勸他要向前看。”謝興昌說。

在福建省的菌草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幫扶下,村裏組織建起了幾百個蘑菇溫棚,當時一個棚能就有3000到7000元的收入。

劇中蘑菇滯銷的情節曾牽動着無數觀衆的心。謝興昌說,當年福建專家來教大家種菇,種的人多了,確實遭遇了滯銷。後來在各方幫助下,蘑菇產業才走上正軌。如今蘑菇已經成爲閩寧鎮的一大特色產業,平菇、香菇、羊肚菌等多種菌菇是閩寧鎮村民脫貧致富的利器。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4張

另外,謝興昌還帶頭種植枸杞等經濟作物,帶領大家參加技能培訓,組織勞務輸出,鼓勵民衆自主創業。隨着各類產業的不斷髮展,閩寧村規模也不斷擴大,到2001年,由原來的1個行政村發展成5個行政村,閩寧鎮正式設立。

林佔熺:“菌草之父”幫助世界更多人找到致富門路

蘑菇產業的發展凌教授功不可沒。在《山海情》裏,凌一農教授是來自福建的菌草專家,來到寧夏對口扶貧。凌教授努力將閩寧鎮的雙孢菇實現產業化,帶出了徒弟馬得寶,並招來技術人員,帶動閩寧鎮的村民脫貧致富。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5張

《山海情》劇照

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林佔熺,長期奮鬥在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研發推廣第一線,是菌草技術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在一般人眼裏,草是平凡甚至渺小的,但林佔熺發明的菌草技術,使得草不僅可以養菇致富,治理風沙,還可以用來發電造紙。上世紀80年代,福建的“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林佔熺開始嘗試用草來代替木頭養菇,用簡陋的設備埋頭苦幹,在1986年成功發明菌草技術,後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大獎。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6張

1997年4月,在銀川召開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將菌草技術列爲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項目。時任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長的林佔熺和工作隊員一起跋涉千里,帶着六箱菌草草種,來到了固原市彭陽縣。“兩旁的山光禿禿的,感覺像走進了撒哈拉沙漠。農戶辛苦一年,只能收穫兩三百斤土豆,除此沒有別的收入。”林佔熺心想,“太窮了,日子沒法兒過,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改變生活。”

經過不懈的努力,菌草技術扶貧項目在寧夏落地生根,從試驗示範到建示範基地再到八個貧困縣大面積推廣。至今林佔熺還珍藏着一張照片,照片上是1999年10月2日閩寧鎮成功種植菌草後進行測產——畝產鮮草10噸以上,是當地玉米產量的二到三倍。從那時起,菌草技術被推廣至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區,成千上萬農民增加了收入。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7張

用草種菇、養牧、發電、治沙……視草如命的林佔熺,把自己的一個個夢想變爲現實。他發明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開闢了菌草新興產業和菌草生態治理新途徑。如今,菌草技術已傳播到106個國家,並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盧旺達等13個國家建立示範基地,爲發展中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閩寧鎮:西海固脫貧攻堅的縮影

75歲的林月嬋,是姚晨所飾扶貧幹部吳月娟的原型。1997年3月11日,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的她,第一次帶隊來到寧夏西海固。她對這片土地的描述是“農戶家連碗筷都沒有,在竈臺上挖幾個窟窿,小孩就站在邊上吃飯;因爲缺水,很多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結婚一次,去世一次……”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8張

《山海情》截圖

六盤山連片地區是中國14個特困地區之一,位於此地的西海固則是貧中之貧,被稱爲“苦瘠甲天下”。地處寧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包括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中衛市海原縣以及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9個貧困縣區。而閩寧鎮的變化,是西海固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電視劇的開篇,七戶吊莊移民,從玉泉營逃回涌泉村老家。吊莊是寧夏方言,即把整個村從一個地方“吊”到另一個地方。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9張

資料圖。來源:央視網

1996年5月,國務院在京召開扶貧協作會議,確定福建省幫扶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福建援助資金支持下,閩寧村在幹沙灘上破土動工。首批8000多移民從西海固搬遷到了這裏,閩寧鎮開始大規模地興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黃入灘,開啓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的道路。福建還派來技術專家,帶領鄉親們建大棚、種菌菇發展生產。鄉親們勤勞務工、學習技術,硬是在幹沙灘上建起了新家園。

藉助福建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結合當地特色,閩寧村還發展葡萄、枸杞和養殖等特色產業,脫貧致富走上了“快車道”,逐步發展成了閩寧鎮。目前閩寧鎮已培育出種植、養殖、勞務、光伏、旅遊等多個特色產業。在特色產業發展帶動下,一批批移民從西海固陸續搬遷到這裏,當初8000多人的閩寧村發展成了現在常住居民6.6萬多人的閩寧鎮。2019年,全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70元,貧困發生率降爲0.197%,昔日的幹沙灘變成了繁榮富裕的金沙灘。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10張

如今的閩寧鎮逐步探索建立起了“政府引資、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產業發展新機制,形成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光伏產業、旅遊產業、勞務產業”五大主導產業,成爲移民羣衆致富奔小康的源頭活水。在這片“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扶貧幹部和村民們拼搏奮鬥,縛住貧困蒼龍,從風沙走石的荒涼之境走向寸土寸金的移民新城鎮,讓未來變成爲現實。

西海固:中國扶貧歷史的起點

蒼涼的西海固山大溝深、土地貧瘠、十年九旱、嚴重缺水、難以解決溫飽。曾經很長一段時期,“盲目開墾——生態破壞——乾旱少雨——貧困落後”的惡性循環,讓這裏一度被稱爲“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地方。”儘管揹負着如此近似殘酷的定義,但當地的羣衆和幹部,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與貧困做鬥爭。這裏是中國扶貧歷史的起點。

歷時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貧困人口易地搬遷、天然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西海固的樣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羣衆家庭實現穩定增收,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裏刨生計”的農民也領上了工資。各種金融扶貧政策像源頭活水般,不斷激發出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與此同時,西海固鄉村旅遊業也迎來發展契機。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11張

上圖爲20年前的寧夏西海固,下圖爲如今的西海固風景。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020年11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發佈公告,同意西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標誌着曾經有着“貧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從此將不再是貧困的代名詞。告別絕對貧困,西海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12張

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從“鍋裏缺糧、缸裏缺水、身上沒錢”到多種產業百花齊放,這背後蘊藏着種種感動與溫情、拼搏與力量。樸實奮鬥的當地百姓、基層扶貧幹部、福建幫扶幹部、專家以及各行各業在脫貧攻堅一線奮鬥的人們,都是脫貧路中普通平凡卻又了不起的主角,“閩寧模式”成爲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

每一個具體人物的奮鬥,共同構成了這個壯闊的時代。每一份不放棄的堅守,共同匯聚成這個時代最響亮的旋律。

《山海情》今日將迎大結局 現實中的“主角”們比作品更加熱血 第13張

大衆網·海報新聞編輯 楊童童 綜合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新華網、《瞭望》、央廣網、中國新聞網、國家菌草中心、銀川日報、福建日報等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