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保健養生 > 餵奶痛到懷疑人生 做好三點可避免

餵奶痛到懷疑人生 做好三點可避免

來源:妖孽男    閲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都説分娩的痛,是媽媽們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然而分娩再痛,頂多也是一兩天的事,產後餵奶的痛,那才是真的考驗人,甚至有的媽媽説,箇中痛苦簡直堪比剖宮產……

餵奶痛到懷疑人生 做好三點可避免

可以説,如何預防或緩解產後餵奶痛,是母乳餵養道路上必學的首節課程。只有學好這門課,餵奶才有可能變成傳説中的“最美好的親子時光”。

常見的餵奶痛有乳頭皸裂、漲奶痛兩種。針對不同類型的痛,應對的辦法也不一樣。

☞乳頭皸裂,做好三點能避免

1、掌握正確銜乳姿勢

很多媽媽喂的時,往往會主動探出身子,將乳頭送到寶寶的嘴邊。然而這樣一來,寶寶只是被動地接受“餵奶”,銜乳的時候只能咬住一點,不僅吸奶的效率低、難度大,而且還會因為用力過度而咬破媽媽的乳頭。

正確的做法是,媽媽應將乳頭靠近寶寶的鼻子和嘴巴之間的位置,寶寶聞到乳香味之後,自然會把嘴巴長得大大的,把乳暈也含在嘴巴里。這時寶寶的吮吸是主動、充分而有效,每一口都能吸出很多乳汁,而且還能避免把媽媽的乳頭咬破。

2、注意乳頭護理

餵奶之前,媽媽可用温熱的毛巾輕輕濕敷乳頭,使之變軟後再餵奶,能避免乳頭和寶寶的嘴巴發生摩擦,減輕疼痛。餵奶後,可在乳頭處塗上温和的乳頭保護霜,幫助乳頭修復損傷。

3、選擇合適的哺乳內衣

過緊的內衣,容易對乳頭施壓過重,阻礙血液循環,加重乳頭皸裂的情況。因此媽媽在哺乳期間,應儘量選擇舒適輕薄的無鋼圈內衣,這樣才能使乳房充分放鬆,讓乳頭皸裂得以更好的恢復。

餵奶痛到懷疑人生 做好三點可避免 第2張

☞漲奶痛,這樣做有效緩解

漲奶是由於乳汁分泌過多,或乳腺管不通導致,會使乳房出現變熱、變重、變硬的情況,伴有明顯疼痛感,有時甚至像石頭一樣硬。

緩解漲奶痛,媽媽們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讓寶寶多吮吸

親喂寶寶是緩解漲奶痛的首選方法,能幫助媽媽疏通乳腺,保持乳汁分泌通暢。餵奶時,應讓寶寶的頭和身體呈一直線,面部正對乳房,身體朝向媽媽的懷抱並貼近媽媽。想要讓餵奶的過程更舒適,媽媽可藉助有扶手的座椅,或選擇使用哺乳枕。

2、把多餘的乳汁吸出來

乳汁分泌較多的情況下,通常寶寶喝飽了奶,媽媽仍有奶漲的感覺。這時可以使用吸奶器將多餘的乳汁吸出來,不僅緩解奶漲,同時還可以避免堵奶,讓乳腺的泌乳功能保持正常。

漲奶吸奶器吸不出來怎麼辦奶水過多,太漲了,要先擠出少量後再用吸奶器吸,還要注意不要一開始就用力過猛,使用吸奶器時先用毛巾熱敷下乳頭,然後,用手順着乳頭的方向按摩乳房,用力要均勻,接着將吸奶器放在乳房上吸奶。還有要注意的是使用吸奶器前要檢查一下有沒有壞掉,以免對乳房造成傷害。

奶水脹,但吸不出,是由於乳腺管不太暢通導致的,現在的人生活無規律、壓力大、再加上經常穿綱託的胸罩等等因素,導致乳腺管大多不是很通暢。乳腺導管不通暢,就很容易造成了乳房脹,乳汁少的表現。

漲奶吸不出來怎麼辦,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按摩法:可以讓你的家人給你準備用熱水擰乾的熱毛巾(注意不要太濕),然後毛巾放在乳房上進行熱敷,以自己感到舒服又覺得奶不是特別漲為好,然後再讓你家人,最好是老公或者説是母親用兩隻手覆蓋乳房,輕輕的進行左右捏揉。當你自己感覺不漲了,然後馬上把寶寶抱過來讓其進行吸吮,只要一開始寶寶可以吸吮出來,相信之後可以一直通暢。

餵奶痛到懷疑人生 做好三點可避免 第3張

嬰兒含接姿勢要正確:奶脹,寶寶無法吸奶可能是因為嬰兒含接姿勢不正確,所以每次哺乳先將乳頭觸及嬰兒口脣,誘發覓食反射,使其嘴巴張大,含接時上乳要含的比下乳多,使其慢而深的吸吮。

注意事項:

按摩時,注意按摩力道的掌握,已母親感覺為主要表達,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要根據自己情況而定,按摩時間自己掌握。使用吸奶器時,注意使用説明書,有效是使用。要是嬰兒有正確的含接姿勢,母親及家人需要有耐心培養,不可操之過急。

漲奶使用吸奶器的注意事項

清洗消毒

每次使用吸奶器前,請拆卸所有組件,用洗碗機或中性洗滌劑將其刷洗乾淨,請勿使用殺菌劑或去污劑,然後放入蒸汽消毒器來消毒或在沸水中煮上五分鐘亦可。

外出旅行途中保持吸奶器處於消毒狀態。

3、熱敷和冷敷相交替

很多媽媽在洗澡後會覺得乳房脹痛的感覺有所緩解,這是因為熱水流過乳房時,能讓結締組織的血液充分流動,進而緩解脹痛感。因此在餵奶前,媽媽可使用熱敷的方法來緩解漲奶痛。

而餵奶後,乳汁多半已被吸出,這時可使用冷敷的方法來達到鎮定乳房的作用。注意這裏是冷敷,而不是冰敷,兩者之間有着非常大的區別。

不管是乳房皸裂所帶來的痛,還是漲奶痛,都是母乳餵養路上的絆腳石。希望以上提到的方法,能幫助媽媽們減輕餵奶痛,將母乳進行到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