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戀物癖 > 旅行者 > 緬甸是觀東南亞日出最壯觀的旅遊之地【圖】

緬甸是觀東南亞日出最壯觀的旅遊之地【圖】

來源:妖孽男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緬甸是觀東南亞日出最壯觀的旅遊之地【圖】

蒲甘:多少煙雲佛塔中

蒲甘是緬甸最早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的京都,意爲“勝利者的都城”。虔誠的國王以小乘佛教爲國教,在富饒的依洛瓦底江邊,不斷地建造佛塔及寺廟。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之宏偉,堪稱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峯,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城成爲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着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時光在悄悄流逝,如今,當年的王朝早已灰飛煙滅,漫步在約25平方公里面積的古城蒲甘,處處可見大小不一的佛塔。數百年來,雖歷經戰火兵災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有2700多座不同時期建造的,具有不同建築風格的佛塔。它們的存在使蒲甘成爲同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婆羅浮屠齊名的東南亞三大佛教奇蹟之一,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朝拜。有人將蒲甘古城說成是緬甸甚至亞洲之旅的終極目的地。

到緬甸的理由,很大部分是因爲蒲甘古蹟。我曾經看過一張蒲甘的日出照片,那種古典的華麗光澤永遠記得。清晨我騎車出發,抵達旅行指南書上推薦的“日出佛塔”,爬上佛塔最高處,天邊開始露出曙光。旅行聖經Lonely Planet中寫道,在蒲甘可以看到全東南亞最爲壯觀的日出和日落,一點都不言過其實。我坐在萬千佛塔中的一座,看着火紅的太陽慢慢升起。對我而言,能看到這樣的美景,便不枉蒲甘之行了。

有些地方,就是適合單獨前往。我認爲遊覽蒲甘最好的方式除了騎單車外,就是一個人租輛馬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獨自探索這一片遼闊平原上密密麻麻的佛塔叢林。很多大佛塔還值得進去參觀,首先外形各異,裏面的佛像也各不相同。還有些佛塔裏保留着古老的壁畫,值得細細觀賞。

緬甸是觀東南亞日出最壯觀的旅遊之地【圖】 第2張

曼德勒:沉湎佛光烏本橋

曼德勒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曾到此宣揚佛法,並預言多年以後,這裏會出現一座繁華的大城。果然在1857年,貢榜王朝的國王敏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王城,作爲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都城。我此行先後來到蒲甘和曼德勒,猶如走過佛教在緬甸的傳承之旅。

所有去過曼德勒的人,大多都願意用最大的激情去表達和演繹烏本橋。套用一句話,來曼德勒的,不是在烏本橋上,就是在前往烏本橋的路上。烏本橋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古老的柚木橋。這座建於1851年的木橋,式樣簡單樸實,1200米長的大橋,用了1086根巨大的實心柚木,來回走一趟至少也要花上半小時。一百多年悠悠地過去了,木橋以堅實的質地,經歷風雨的侵蝕,依然佇立在湖面上。烏本橋還被稱爲“愛情橋”,因爲由頭到尾橋上建了6座亭子作避雨和歇腳之用,因緬甸人民篤信佛教,認爲6個亭子正好代表佛教的“六和精神”(即身和同居、口和同語、心和同志、德和同守、利和共享、見和共進),乃相愛相處之道。所以熱戀的男女,不論住在那裏,總會來到這愛情橋上走一趟,沉湎於長相廝守,愛情永固的美麗憧憬。對我而言,烏本橋還有着極美的落日,黃昏時分,眼前是那麼靜謐而夢幻的畫面,在暗紅的色彩中暈染,橋上來來回回或坐着或走着的和尚,是畫面裏最極致的和音,心頓時化掉了。

如果說蒲甘是緬甸佛教文明的過去式,那麼曼德勒就是緬甸佛教文明的現在進行時。據說曼德勒是全緬甸僧人聚居最多的城市,有一半的和尚生活在這裏。到了曼德勒,我才真正見識了當下緬甸人的佛教生活。烏本橋附近便是擁有全國最多僧人的馬哈剛大勇佛學院,衆和尚每天在黎明時集體外出託鉢,再將託鉢回來的食物集中,10點一到,和尚們排隊依序進入食堂,按等級坐位,由服務僧分派食物,集體用餐。僧院內從12歲的小沙彌到65歲的大住持,每日餐食均由信徒供奉。由於衆僧中午之後便不再進食,因此對於這一餐,他們充滿了虔敬之心,珍惜咀嚼的每一口食物。

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家,經過長期的宣揚傳播,佛教教義和倫理道德已紮根人心,並深深影響着每個緬甸人的人生觀。緬甸的男人一生中必須出家一次,次數和時間長短不限,且隨時可還俗。一般在9歲~12歲,緬甸男孩就會第一次穿上袈裟,在寺廟裏生活一段時間,接受啓蒙教育,學習一些基本的佛教知識。因此,在緬甸似乎看到到處都是穿袈裟的僧人,其中還有很多小和尚。倒是女子一旦出家做了尼姑則終生不能還俗,必須一輩子伺候佛祖,這和婦女在緬甸的社會地位比較低有關。由於緬甸人將禮佛作爲生命中最重大的事,幾乎家家都有親人出家做過僧人,所以信徒們都樂於奉獻佈施給和尚,有的寺院因此非常富裕,但僧侶們都認爲自己是佛的僕人,在寺院過的依然是一種非常嚴格、充滿戒律的生活。

緬甸是觀東南亞日出最壯觀的旅遊之地【圖】 第3張

茵萊湖:一方淨土桃花源

初到茵萊湖,我便迫不及待的在碼頭包了一條帶有馬達的梭型木舟沿着運河向湖駛去。河面上有成羣的白色海鷗在覓食,每當有船隻經過,正應了李清照的那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大約20分鐘的船程,前面豁然開朗,茵萊湖優美的身姿展現在眼前。整個湖區被蒼翠的山巒環抱,湖水湛藍清澈見底,天空也是明媚的藍色,團團的白雲中還有彩雲若隱若現,恍惚間我似來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茵萊湖一帶有一萬多戶居民,大部分屬於茵達族,散居於湖邊的180多個村落中。他們主要以捕魚爲生,勤勞樸實,熱情好客。由於常年生活在水上,他們練就了單腳划船的絕技,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是難以相信竟有如此高超技法。船伕單腳站在船尾,用另一隻腳勾住船槳把槳葉插入水中,靈巧地將身子一低在水中旋轉槳葉,船便順着這力道往前行駛,然後船伕再用腳把槳帶離水面,槳在空中會停滯幾秒再被放入水中,周而復始,遠遠望去就像是在湖上跳芭蕾舞。

茵達族人都住在吊腳樓裏,穿過窄窄的水巷就到了他們的家。他們靠在湖心的浮地上種植小西紅柿,在湖裏捕魚爲生。手工作坊裏。比較有趣的是捲菸作坊,年輕的女子把菸絲卷在沒有烤過的綠葉內,剪刀一剪就製成當地的土煙,還要貼上“555”的小商標,高級“雪茄”幾分鐘就做成了。湖邊還可以看到長頸族,婦女從小便用閃亮的銅圈繞頸,隨着年齡的增長,銅圈也跟着增加,將脖子儘量拉長,突出那種畸形美。

傍晚時分,漁民們在湖上捕魚。

扁舟上擺着一個圓錐狀的大竹籠,就是捕魚工具——罩魚籠。他們根據魚換氣時冒出的水泡斷定魚的大小,看準後便將魚籠插下去,若有震動的手感,再將魚叉從魚籠上端的孔中伸進去,把罩內的大魚叉上來。漸漸西沉的夕陽把湖面染紅,湖面上泛着金光,同小舟、漁夫一道組成一幅唯美的畫,久久留在我心間。

緬甸是貧窮的,可是有信仰的緬甸人民,精神是富足的。每當我回想起他們,彷彿又在佛塔下看到他們平和溫暖的笑容。

特別提示

阿南達廟,1091年建成,被譽爲整個蒲甘保護最完整及最優美的寺廟。在院子的中心是美麗的Ananda Phaya,塔座是印度式的正方形大佛窟,四面各有一門,每一個門內是一尊高約十米的金裝柚木釋迦立佛,佛像莊嚴,微微低頭俯視着下方的芸芸衆生。

瑞西光塔,1057年建成,是蒲甘最著名的佛塔之一,塔內珍藏着佛祖的一顆佛牙和一些佛骨,所以是蒲甘最受崇奉的塔,也是全緬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大殿中心四尊面目慈祥的佛像,各自面朝一方背壁而立,保佑着一方平安。

優生活
星座駕
名車庫
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