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健康 > 中國人爲什麼總覺得累

中國人爲什麼總覺得累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國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以至於很多人都感覺到很累,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如果你也有種情況,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嗎?爲什麼你總會覺得自己很累呢?而有些人卻沒有這種情況?現在就與小編一起來了解下爲什麼中國人總覺得累?

中國人爲什麼總覺得累

現在好像人人都覺得自己累,網絡上調查也顯示,覺得“累”的人,比例高達97%。不管男人還是女人,當官的還是老百姓,有錢的還是沒錢的,朋友一見面都會抱怨幾句,“活得累”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口頭禪。

有人將中國人太累的原因歸結爲以下幾種:太看重位子,總想着票子,倒騰着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眷顧着孩子。

人們的“累”真是由這些原因造成的嗎?爲何不能活得更輕鬆一些?要怎麼做,才能擺脫這種“累”的感覺呢?

“爲什麼我老是覺得累”

“表面的風光都是浮雲,心裏累得一塌糊塗。”李某,45歲,機關幹部

李某大學畢業後就進了機關,從小城市裏的一名小科員做起,在40歲時調到北京,5年後被提拔爲處級。他覺得,已經到達了自己事業的鼎盛時期。官雖不大,還算風光,但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其中的苦樂悲喜。

他說,從任命生效的第一天開始,他就沒有睡過一個踏實覺,早上醒來,腦袋就像空轉了一夜的馬達,頭昏腦漲。“要管的事情越多,責任越大,每天提心吊膽就怕出事。”

和上級領導要溝通,領會領導的意圖;和下屬更要聯繫緊密,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遇到不省心的年輕人,會覺得他們辦事不放心;碰見單位裏資格老的人偷懶,又礙於面子沒法說他們。

一週7天,他幾乎有4個晚上是在外應酬喝酒,回到家就倒頭大睡。沒時間和老婆說話,只能把家裏大小事務都交給她。女兒住讀,他更是一個月見不上幾次面。

“不只是心累,有時候覺得身體也快被拖垮了,力不從心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他說,現在一碰到飯局,就沒有一點食慾,最想做的事就是拋開文件和應酬,閉上眼休息5分鐘,5分鐘就好

“就算每天只能掙到一塊廁所的地磚,也要幹。”馮婷婷,34歲,廣告公司客戶經理

馮婷婷在北京一家大型廣告公司工作,在北五環外剛買了房,背上近100萬元的貸款。她說自己“就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着”。婷婷每天早上6點起牀去城裏上班,從未在半夜12點前睡過覺。三個月產假,她沒有多休一天。馮婷婷說:“多休一天就少賺一天的錢,現在滿腦子都是還貸款和給孩子存教育基金,掙錢一刻不能停。”

公公婆婆常說她不顧家,但除了拼命工作,她別無選擇。“每天吃飯的時候,成了我最幸福的時刻,因爲不用說話,也不用想其他事情。”

“一天8小時忙個不停,工資買不起一個蘋果手機。”劉星,22歲,某稅務局普通員工

劉星大學畢業後被家裏人安排到某基層稅務局工作,她和所有90後一樣熱愛自由和新潮,而這個按部就班的“金飯碗”工作,在她看來猶如雞肋。劉星說:“每天在大廳裏坐8個小時,面對各種各樣的客戶,要乾的事情一大堆,一點都不自由。”最重要的是,工資少,根本不夠花。她覺得生活就像在放慢鏡頭,每一秒鐘都覺得累,覺得無聊、沒意思。

“累”已成爲時代流行病

講了三個故事,得出一個結論:每人肩上好像都有一個揹簍,在生命的歷程中,愛情、事業、家庭、友誼都是裝進揹簍裏的小石子,無法割捨的東西越多,揹簍就越沉重。對於揹着揹簍前行的人來說,累,已經成爲生活常態。

《生命時報》聯合多家網站對31468人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九成以上的中年人覺得活得很累,工作、家庭和個人健康成爲了他們壓力的主要來源,其中,30—49歲的人尤爲突出。另一項調查數據則分析認爲,與年薪3萬元的人相比,年薪10萬元的人反而活得更累。

香港男人可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活得最累的男人。當地一項研究表明,香港男人中,四成人擔心失業,過半的人擔心沒有足夠金錢供家庭使用,這些比例均比內地城市高出很多。由於太累而想自殺的香港男人,也比廣州等內地城市多出一倍。

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告訴記者,男人的“累”最主要表現在工作上面臨着來自各方面的激烈競爭;生活上,“一家之主”的地位又要讓他們揹負起一個小家,甚至自己的父母、岳父母三個大家的重擔。而且男人在遇到問題和壓力的時候,往往不善於宣泄和表達,會覺得更累。

有媒體曾對中國女性最累城市進行排名,香港同樣排在第一位,第2至6位分別爲蘇州、深圳、臺北、廣州、上海。不少人認爲,現代社會中,女人比男人更累。

首先,女性在工作中面臨的壓力一點不比男人小,但找工作、提職等事情上,單位一般都會優先考慮男性。其次,女人回家還要相夫教子,在家務上比男人累得多,對待子女、老人也比男人付出得多。

第三,女人在情感上常常處於弱勢,一旦出現婚姻問題,女人的壓力更大,也更容易覺得累。

“累”並非成人的“專利”。12歲的小園在剛剛過去的寒假裏基本沒有休息,上午下午兩個補習班,英語、奧數、鋼琴、繪畫輪流來,晚上還要回家做2—3小時的作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在班級前15名以內,近55%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家長寄予孩子過高的希望,常常讓他們累得喘不過氣。

累,一半因爲生存,一半因爲攀比

爲什麼活得這麼累?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臺灣着名心理學家吳靜吉博士認爲,人活着累的一大部分原因來自於生存。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容不得人們有太多的思考,而現代人要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男人必須是孝順的兒子、體貼的丈夫、嚴厲的父親、優秀的領導、招之即來的修理工甚至服務到位的按摩師,而女人則要是溫柔的妻子、貼心的女兒、慈祥的母親、優秀的烹飪師甚至勤勞的小時工。吳靜吉說,多重角色的扮演和巨大的生存壓力,讓人們很難不感覺到累,過度負荷帶來的,只能是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疲憊。

另一方面,浮躁的社會大環境讓人生出沒完沒了的慾望:住15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開30萬元以上的車,買幾萬塊的名牌包,孩子上私立學校……看到很多有錢人的生活就坐不住了,不斷地攀比,爲了掙更多的錢,不斷壓榨自己的健康。這些都是造成累的重要原因。王國榮表示,想要從根本上降低壓力,讓自己不那麼累,減少慾望是關鍵。

同樣,身體上的異常也會導致人感到“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副院長王國瑋教授指出,疲憊、覺得身上乏、沒勁兒,是亞健康人羣的第一大表現。美國亞特蘭大市內科專家桑德拉·亞當森也指出,疲倦還有可能是貧血、糖尿病、類風溼、甲狀腺疾病等健康問題引起的,如果在改變生活方式的2—3周內仍覺得自己很累,就需要及時就醫。

積極地從累中逃離出來

累,並不可怕,它像是一種善意的信號,在提醒着你需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當你累的時候,不要馬上去否認和對抗,應該尊重並享受它。專家指出,以下方法可能幫你從“累”中逃離出來。

緩慢地讀一本書。在繁忙地工作一天後,將臥室燈光調暗,拿一本書,最好是優雅的散文,慢慢地讀出來。只用讀書,不用思考,這時會讓你的世界瞬間緩慢下來,能夠有效地去除焦慮,緩解疲勞。

找到一兩個樂趣。張先生把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花在了戶外活動上。每天花大量時間和朋友們溝通、出去爬山,讓他覺得生命充滿了活力。找到一兩個興趣點,不熄的熱情比疲勞的身心更加有力量。

每週做一個小時義工。在某網站工作的小魏,每週六會定時到慈善機構做義工。小魏說,強迫自己離開工作環境,在做義工的過程中,內心得到了充實。接觸更多的人會讓生活更豐富,做好事也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遠離累。

給身體設個“減壓閥”。多看看綠地、泡個熱水澡、聽聽輕音樂、摺紙做手工、10分鐘深呼吸、出去散散步、多和年輕人呆在一起、聊聊八卦等方法,都能夠讓人消除疲勞。

美國人評中國人的劣根性

邱震海:今天我們看看100多年前的美國人如何看中國。當時沒有中美之間的磨合和矛盾,因爲當時中國即沒有開放,更沒有崛起,非常貧窮落後,被人欺負、任人宰割。所以今天,可以說是有一些心情沉重,推薦一本100多年前,一個美國的傳教士史密斯寫的《中國人的性格》。

當年魯迅就非常倡導要翻譯這本書,魯迅把它翻譯成《支那人氣質》。但是後來魯迅先生去世14天之前,給友人的信當中還在說,如果有人把《支那人氣質》這本書翻譯成中文的話,想必是對今天的中國人會有一些警示的作用。非常遺憾的是,魯迅先生14天以後就去世了。

爲什麼魯迅先生要竭力的推薦友人要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原因就在於他所稱《支那人氣質》,其實非常嚴酷冷靜的,冷靜得幾乎殘酷的,從一個美國人的眼裏看中國人到底有哪些劣根性,有哪些弱點。

史密斯是一個100多年前在中國生活的美國傳教士,具體來說,他就在當時19世紀下半葉的時候,在中國生活了整整22個年頭。後來他就根據這22個年頭在中國的生活經歷,在1890年的時候,上海《華北每日新聞》當中連載了他的這本書。當時一時洛陽紙貴,暢銷。

用英文寫的,爲什麼暢銷?就是他爲西方人第一次詳細描繪了中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中國人他們到底有哪些民族上的性格?可惜這本書就大部分都是負面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以我只要把他的標題給大家念一下,完全不用念裏面的文字,相信如果你情緒激動的話,你會氣憤、義憤填膺;如果你冷靜的話,會默默無語;如果你在去反思的話,你會三天三夜睡不着覺。

所以可以看出裏面即有讚美中國人的,有肯定,也有非常冷靜近乎殘酷的對中國人的批評。在他的書出版二、三十年之後,可以說近代唯一的精通中西文化的一位中國文化名人辜鴻銘先生也駁斥了這本書。他認爲這本書對中國有許許多多的誤解,只是有許多表面上的東西。

他說到中國人如何漠視精確,永遠不精準,中國人說七、八十歲,一個人過了七十,然後就七八、十歲,你到底是七十歲還是八十歲?到底是七十一歲還是八十九歲,這中間都叫七、八十歲,前後差19年,但中國人都叫七、八十歲。

還有他說因爲他可能常年在北京生活,他說北京周圍有幾個村,每一個村跟北京市中心的距離,有的是6公里,有的是1公里,但是周圍的那好幾個村都叫三里屯。

現在北京還有三里屯嘛,但是今天是一個地名了。但當年北京人所有跟城中心前門相差不遠的那些地方都叫三里屯。同樣,拐彎抹角,包括中國的語言當中、思維當中。

但是我注意到翻譯者有一個註釋,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說以西方人的觀點來看,中國人容易誤解西方人,而且這種誤解經常是導致衝突的原因。然而史密斯缺乏公正之處在於,他是從西方人的觀點來看中國人,也在誤解中國人。這種誤解也經常是他們強權或侵略的理由。兩種文化的交流,如何避免各執一端的片面,在今天依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如果我們想起距今三個多月之前、四個月不到的“西藏風波”或者奧運火炬的傳遞,想想我們未來即將來臨的北京奧運,當中中西方的衝突,大家各執不同的眼光來看,我想衝突會永遠的不斷。但是我想衝突歸衝突,如果我們絢爛歸於平淡,靜下心來想一想,《中國人的性格》當中雖然有很多負面的性格,但那些負面的性格有沒有道理呢?也許我們大家都可以一起來思考一下。

中國人不是“黃種人”

古代西方旅行家對中國人的描述是“白皮膚的民族”拋開中國人的整體膚色先不論,只要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經驗,至少就得承認:有一些中國人的皮膚很白,而南方中國人裏面有一些皮膚較黑。

事實上,古代西方旅行家在描述中國人時,有“白皮膚的民族”的說法,也有將中國人的膚色記錄爲暗白色、橄欖色的等等,而很少見到有“黃皮膚”的描述。現在一些西方遊客到了中國後,首先吃驚的就是這裏哪有黃皮膚的人呢?一個德國論壇的帖子這樣寫道:“我纔去過中國。我很失望,因爲沒人是黃色的;-) 不,說些正經話,有些人的膚色甚至相當白。女人們拿着陽傘走在路上。很多人像南歐人一樣是中褐色。”

實際上,在被稱爲“白種人”的歐洲人裏面,只有北歐人的膚色整體較白,其它歐洲人的膚色並沒有和中國人迥然有別,甚至往往比中國人的膚色更深。

因此,當我們看着鏡子裏的自己並認爲自己是“黃皮膚”的時候,肯定不是出於純粹的事實判斷,而一定是受到了什麼干擾。

中國人成爲“黃種人”,是歐洲崛起的一個結果近代以來,歐洲在世界的版圖中脫穎而出,這對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都造成了影響。對於人文科學來說,要探究歐洲爲什麼能崛起,“歐洲的人種更優”就成了一個解釋;對於自然科學來說,歐洲的優秀表現左右了科學家們本該客觀的眼睛,他們在劃分人種時有意無意的將更好地詞彙給了歐洲人。

於是,在十八世紀,把人類分爲“紅白黃黑”的人種學在歐洲誕生了。白色在歐洲有純潔高貴等美好寓意,而黑色相反,所以歐洲人被劃爲白種人,非洲人被劃爲黑種人,而被認爲文明程度介於歐洲和非洲之間的東亞人,被分配了“黃種人”——黃色帶有憂鬱、貪婪、病態等寓意。

中國人接受“黃種人”,卻是出於陰差陽錯按說,“黃種人”是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蔑稱,爲什麼中國人要欣然接受呢?原來,中國文化中黃色不僅沒有低賤的寓意,反而是高貴的象徵。古時只有皇家才能享用黃色,中國人自詡爲炎黃子孫,中華文明被認爲由黃河孕育。所以中國人接受“黃種人”並無阻礙,而文化中並不標榜黃色的日本人接受“黃種人”的過程就頗爲曲折。不過這還只是一方面。真正讓中國人強化“黃種人”意識的,是中西對立。

近代以來,中西對立就是中國人面對的一大主題。“黃種人”成爲凝聚中國人並且與西方較勁的概念工具。這種較勁實際上源於中國人作爲近代以來事實上的“邊緣”羣體,在面對佔據“中心”地位的西方人時的不甘。

一個最好的說明例子是,那首彰顯中國人“黃種人”符號的《龍的傳人》,開頭就是“遙遠的東方”。爲什麼身在東方的人寫歌詞要寫“遙遠的東方”呢?這種邏輯上的矛盾,實際上透露了“黃種人”產生於“歐洲中心主義”,又被“歐洲中心主義”強化的“祕密”。

以膚色來劃分人種很荒唐現代基因科學的發展,已經能讓我們清楚的解釋爲什麼北歐人整體看起來比中國人白,而部分非洲人整體看起來比中國人黑。這一切要從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說起。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是近年來國際學界最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新的發現層出不窮,一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發現是去年才公佈的,就在今年仍然有新發現被不斷拋出。這一切都要拜基因科學所賜。以基因科學爲工具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之後,傳統的測量頭蓋骨、追溯語言文化等手段一下着成了“落後生產力”。儘管目前的研究成果還不足以對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蓋棺定論,但也足以把我們多年來接受的相關教育掃進歷史垃圾堆了。

在至少20萬年前,現代人類在東非起源,直到不早於7萬年前,他們才走出非洲,最後遍佈世界,成爲地球“主宰”。我們都是這些人的後代(也可能混入了極少量其它古人類的基因,但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傾向於否定這種可能)。而起初被認爲是中國人祖先的“北京猿人”,實際上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期滅絕了。

外國人怎樣評價中國人?

我和一位喜愛亞洲文化的歐洲朋友交流,他對中國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評價,整理後諸位看看可否客觀。

正面:

1、中國人吃苦耐勞,尤其生活較苦的家庭,吃苦耐勞、意志堅韌的精神更爲顯着。

2、注重家庭

中國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爲個人生活,中國夫婦考慮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滿爲不傷害孩子,仍選擇共同生活,一定程度減輕了單親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3、中國人比較講交情

開始時可能對你有防範,只要你入了圈子,他們就會對你真誠相待,把你當作知心朋友。

4、注重孩子教育

中國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課外也很重視文體美等素質教育,中國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國人各個好廚師

你要去中國人家裏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飯菜,外國人只有到中國才能吃到最純正的中餐,中國城的中餐是“快餐”。很多西方人從中國回來後,很多年仍對中國餐念念不忘。

中性:

1、中國人愛虛榮,好面子、講攀比

中國人與人交往,一般先看對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國人愛炫耀,披金戴銀,不像西方社會看重個人舉止、修養和個性內涵。中國人愛面子,所有行爲原則都能與“面子”掛鉤,有時候面子比生命還重要。中國人愛攀比,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互相之間明爭暗攀,範圍包括工作、生活、學習,孩子等等,幾乎到了“無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國人愛當官,古代“學而優則仕”,現代做官更富優越感

當官能名利雙收,一個人當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幾代人打拼而得不到的東西。所以中國人明爭暗鬥、你爭我奪,都爲“當官”,中國人認爲這是“人往高處走”,當官是一切價值的最高體現。

3、中國最崇拜名人

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國度,名人在中國的日子最好過,可以躺在過去的名聲上吃一輩子。不比西方社會名聲只代表過去,即便獲過諾貝爾獎如再無創造也會被淘汰。西方名人要想躺在過去的名聲上過好生活,好比癡人說夢。

4、中國人好客,但總有私人目的

一般而言,中國人請你多了,不拿你當外人的時候,就是要求你辦事的時候。中國人好客,但總有個人目的。

5、中國人說話聲音大

這是外國人到中國最深的感觸之一,中國把這個習慣帶到了國外。走在西方國家街頭,只聽說話就知道他們是哪兒個國家的,說話聲音最大的一羣很定是中國人。

6、中國人各個會武術

受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的影視作品影響,絕大部分西方人以爲中國人各個是功夫高手,就像中國女孩以爲老外各個腰纏萬貫心態一樣。

7、法律觀念弱,遇事總認爲關係能夠疏通

遇到問題,中國人很多時候不是靠法律解決問題,而是通過人際關係疏通,認爲是必要“捷徑”,這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特色。8、不愛鍛鍊身體。中國人愛喝酒聚會,但最不愛鍛鍊身體。西方人十分注重勞逸結合,認爲鍛鍊比吃喝重要,中國人卻認爲相反。

反面:

1、中國人好賭,賭博是中國全民喜愛的“運動”

只要有中國旅遊的地方必有賭場,或者是隻要有賭場的地方肯定有中國人。中國社會各階層有錢的大賭,錢少的少賭,不賭的極少,中國社會“無賭不歡”。

2、中國人不熱心公益,不注重公德

中國對社會只知索取少有給予,中國社會富豪越來越多,有愛心的很少,熱心公益似乎是“傻瓜”。中國人不注講公德,中國人(特別是城市裏的人),家中整理得窗明几淨,一塵不染,但樓道、院子等公共場所卻雜亂不堪,毫無公德可言。

3、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

他們只關心家庭、親屬、朋友等自己親近的人,對毫不相關的人自私冷酷,對他們所受苦難不但漠不關心,有時冷眼旁觀看笑話。誠信也存在問題,很多去中國投資的外國人,假如無官方背景,常被搞得血本無歸。中國人之間的誠信度也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4、中國人不團結,習慣勾心鬥角

中國人是最不團結的,哪兒怕到國外的很多年的中國人還存有這種惡習,一個公司裏最愛互相勾心鬥角的肯定是中國人,不團結現象給人印象不好。

5、中國人對老外恭敬,對自己人冷漠

外國人在中國一般能享受較好的遇。當然,比如醫院掛號,也會比本國人高很多。總起來說,他們對外國人不會像對待同胞一樣蠻橫。中國人對老外恭敬歸恭敬,該宰照樣溫柔的“宰”你不商量。

你知道中國人在國外被問最多的十個問題是什麼?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裏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

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因特網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瞭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瞭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爲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

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着問:那爲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

是啊,“中國”在英文裏是“China”,在法文裏是“Chine”(發音 “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着急,將來臺灣迴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嗎?

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麼喝湯?

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裏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麼簡單?

5.哪個是姓,哪個是名?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麼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

6.你不高興嗎?

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爲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髮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

7.你有沒有“關係”?

中文“關係”(guanxi)一詞已經成爲打入西方語彙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祕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係’?”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係。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鬚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係,以“提高”課程分數。

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係”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係”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

8.爲什麼中文這麼難?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學中文。但是往往練了一會兒“媽、麻、馬、罵”以後就有點泄氣:“爲什麼中文這麼難?”中文對西方人來說有點難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學中文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他們的語彙中,往往用“中文”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着新鮮但又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

英語裏有“ 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複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 COpY)這個詞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複製的拷貝方式。

記得我在法國讀書時一次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只聽旁邊的法國同學嘟囔“C’EST DU 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

9. 你會功夫嗎?

走在國外的街頭,時不時一些外國人會莫名其妙地突然衝你划拳踢腿,嘴裏含混不清地說:kongfu(功夫)或者Jackie Chang(成龍的外文名)。

原來這是些功夫愛好者,想與中國人交流一下體會。一旦聊起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功夫嗎?”在許多外國人眼裏,中國人從小就練功夫,雖然不一定能像成龍那樣飛檐走壁,但是對付個把地痞流氓還是綽綽有餘。

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桑尼亞出差,晚飯後想在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遛彎。出去之前問旅館服務人員外面治安如何,有沒有危險。那黑人看看我,說:有你在就不危險。因爲當地人認爲中國人個個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涼油嗎?

出國準備行裝帶點什麼東西是很費思量的事。除了個人日常用品,總還是想帶點有特色的紀念品,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時候用得上。比如雙面繡、摺疊扇、郵票、手絹之類都不失爲良好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最好再帶上幾大盒清涼油。不知爲什麼,清涼油這東西國外沒有廠家生產,似乎也沒有店家從中國進口銷售。

外國人一般比較喜歡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涼油有祛癢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朋友的寵愛。許多外國人見了中國人都問:“有清涼油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個小國,進海關的時候,邊防警察仔細看了看護照,確認是中國人以後,突然伸出手來,嘴裏念念叨叨,似乎要什麼補充證件:“清涼油……”。這位朋友順手從口袋裏掏出一盒清涼油遞過去,順利進關,皆大歡喜。

結語:累也是放好多種的,有人身體很累但他心裏很快樂,但有些人沒有做任何的體力活,卻覺得自己累的走不動,其實這都取決於你的心理感覺與狀況,所以我們在做單調的工作時可以不停的變換着方法來,幫你提高興趣度。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