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尤物 > 尤物爆料 > 【圖】七月與安生票房 勉強過億青春片由追憶邁向現實

【圖】七月與安生票房 勉強過億青春片由追憶邁向現實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月與安生》票房,在9月14日公映以來的第9天,《七月與安生》在口碑爆棚的助推下,票房終於勉強過億。三年以前,《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近7.2億元的票房收官,《小時代》系列的前兩部票房近8億元;兩年以前的《同桌的你》拿到4.5億元,《小時代3》5.2億元,《匆匆那年》近6億元,《左耳》近5億元;一年以前,《何以笙簫默》、《小時代4》、《梔子花開》分別取得3.5億元、近5億元和近3.8億元的票房;2015年11月的《我的少女時代》也拿到了近3.6億元的票房。

而從2016年開始,《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與《誰的青春不迷茫》、《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都只賣了1億多元,只有《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裏》過了3億元……單從《七月與安生》等影片票房上來看,同等品質的青春片如果前兩年能賣4億元的話,現在就只能拿到1億元票房。在整個大盤走低的情況下,青春片的票房也曲線下坡,進入2016年衰頹之勢更加明顯。

【圖】七月與安生票房 勉強過億青春片由追憶邁向現實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青春片並非是類型片的概念,更嚴謹地說它只是一種題材的劃分,不過大家約定俗成叫它青春片。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十七歲的單車》等,在早些時候和第六代電影中,它並非是商業片的概念,而更多涌現的是文藝片,這些電影雖然也完成了個體命運的講述,但核心要義和根本姿態卻直指時代和社會。反觀現在的國產青春片,卻遠非如此。

從發端上看,國產青春片最初是受泰國電影、中國臺灣地區“小清新”電影的影響,是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從中國電影內部來看,從2002年開創大片時代的《英雄》到2011年的小成本票房神話《失戀33天》,國產電影無論從主創到核心受衆構成、觀衆觀影趣味等方方面面都開始進入一個新老交替、更新換代的產業大環境。誕生於這一時期的國產青春片迅速發展,成爲一個最吸金、最耀眼的類型,然後又很快出現衰落之勢。

撇開青春片的發展外延,我們來談談青春片作爲電影本體的發展內涵。從一出現,國產青春片就是一種表層敘事的表象青春,沒有之前諸如《頭髮亂了》等第六代青春題材電影中的批判現實的深度,有反叛的人物和情節卻沒有反叛的內核,使反叛和批判只流於表面,本質是在沒完沒了地發酵懷舊和感傷。

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我的少女時代》之前的幾乎所有的青春片都是“青春追悼會”的形式,把過去的青春歲月拍成了絕響。這些青春片都在講“過去進行式”的青春,都在極力做出校園部分和社會部分的強烈反差,以渲染“後青春式的疼痛”的方式來訴說現實的不如意,並放大這種不滿的痛苦,迴應當下中國人的某種現實焦慮,完成對觀衆的情感詢喚,以贏得觀衆的心靈共鳴。在這個階段,這批青春片最常被詬病的問題就是一貫的狗血離奇、無病呻吟的套路,喝酒、打架、泡妞等等表象的反叛,車禍、墮胎、出國等隨意安插的分離男女主角的功能性橋段,以及效法《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而塑造的一批囊括各種人生遭遇、以引起更廣泛觀衆羣體的心理共鳴的羣像式主人公。有的電影甚至大無畏地把華麗、空洞、矯情做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直到《我的少女時代》以來,以及《誰的青春不迷茫》,一些常規的青春片開始出現。創作者不再蜷縮在過去的窠臼裏白日做夢,不再一味否定現實、美化過去,開始講述“正在進行式”的青春故事。

【圖】七月與安生票房 勉強過億青春片由追憶邁向現實 第2張

從這個意義上說,《七月與安生》雖然也因後半段劇情略顯矯情而引發觀衆爭議,但它不再停留在青春的表象,像原著小說一樣去講一個三角戀或閨蜜反目的狗血故事,而是向青春生活的縱深挖掘,關注心靈成長,探討關於自我認知、主體意識和自由的問題。主人公的人生選擇也不再只是以往青春片中諸如談戀愛、考大學、找工作、出國之類的現實選擇,而是到達了一個更深層次、略具哲學意味的深度。不是因爲你想拍一個青春片而去拍一個青春片,而是你要講青春,探討人生課題,所以你纔去拍青春片,《七月與安生》的這種創作態度纔是最值得肯定的。

明星八卦
尤物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尤物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