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你知道嗎 初秋最適合受孕!

你知道嗎 初秋最適合受孕!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秋,是一年中最佳的受孕時節。此時,天氣舒適、蔬果繁多,備孕媽媽的情緒、體力都處於最佳狀態。此時懷孕,寶寶剛好在來年五月出生,不僅氣候適宜少病痛,而且有助孩子將來的入學。

你知道嗎 初秋最適合受孕!

醫學上的懷孕最佳季節:初秋

爲什麼初秋最適合懷孕呢?廣州伊麗莎白婦產醫院副主任醫師郭安英說,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時懷孕可以確保整個孕程更加順利。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抵抗力低容易感冒,春天則是病毒猖獗的季節,這兩種情況均對早期胚胎不利。在8月底9月初懷孕,當妊娠初期40~60天發生妊娠反應時,正好處在9月末和10月,孕婦大多胃口差,愛挑食,但此時蔬菜、瓜果品種繁多,有利於孕婦度過妊娠反應期,可以調節增進食慾,這對保證孕婦營養和胎兒大腦發育十分有利。

另外,八九月份之間正值夏去秋來,備孕媽媽和初孕媽媽夜間睡眠受暑熱的影響小,休息、營養和各種維生素的攝入都比較充分,均有利於胎兒大腦的發育和出生後的智力發展。兩三個月後正值晚秋,氣候涼爽,孕婦食慾漸增,對胎兒的生長髮育十分有利。

如果初秋成功懷孕,到了傳染病多發的冬季,胎兒大多三四個月了,器官生成發育基本完成,度過了胎兒對有害因子的“敏感期”,避開了風疹等多種病毒對胎兒的侵害。待寒冷的冬天和乍暖還寒的初春,攜帶着流行性感冒、風疹、流腦等病毒姍姍而來時,胎兒胎齡此時已經超過了3個月,也就意味着平安地度過了致畸敏感期。

孩子春末夏初出生,對大人孩子都好

“8、9月懷孕,推算下來,出生的日期就在第二年的5月份前後了。對於很多新媽媽來說,坐月子是件痛苦的事。而如果在春末夏初分娩,氣溫不冷不熱正合適,正值大量瓜果蔬菜上市,可爲產婦增加營養,順利地度過產褥期。”郭安英指出,春末夏初生BB,不僅對大人好,也有利於新生兒的健康。這個季節初生嬰兒可輕裝上陣,衣着很少,便於護理與四肢自由活動,有益於大腦及全身的發育。孩子滿月後,時令已入夏,綠樹成蔭,陽光充足,便於進行室外日光浴和空氣浴。

孩子半歲前後正好處在金秋十月,該增加輔食時又已順利地避過夏季小兒腸炎等腸道疾病的流行季節。等到嬰兒漸漸長大需要大量添加輔食時,已進入冬令時節,可避免夏天腸道傳染病流行高峯。到了孩子學習走路,開始斷奶的週歲,則又是春夏之交,氣候溫和,新鮮食品充足,爲孩子的生長髮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到了斷奶時,已是春暖花開,豐富的新鮮蔬菜又不斷上市,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發育。除此之外,醫學界普遍認爲,春末夏初出生的嬰兒體質好,腸胃易於適應,斷奶也易於成功。

身體準備 孕前兩月起保證睡眠

寶寶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受精卵的質量,而懷孕之前父母的身體狀況會直接影響到胚胎的質量。因此,孕前兩個月開始,應保證良好的睡眠和營養,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將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以助於提高卵子的質量。另外,還要注意預防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發生。

醫生建議,在孕前兩個月開始,堅持每天補充葉酸,以降低寶寶神經管畸形等疾病的發生率。同時,育齡夫婦因爲美容美髮、房屋裝修等而接觸的大量有毒化學物和重金屬,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因此要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你知道嗎 初秋最適合受孕! 第2張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少數育齡夫婦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甲亢、甲低、精神病、癲癇等疾病,需要終生服藥,而這些藥品中許多有嚴重的致畸作用。因此育齡夫婦應該在計劃妊娠之前幾個月到醫院進行孕前優生篩查,並接受個性化的孕前指導。

心理準備 夫妻雙方都要有準備

專家強調,相比身體準備備孕的心理準備同樣不可忽視。夫婦雙方在心理狀態良好的情況下,不僅更容易受孕,而且有助胎兒的健康。因爲劣性精神刺激會影響精子或卵子的質量,懷孕後胎兒會不安、躁動,生長髮育不良,甚至流產。因此當夫妻之間關係緊張、鬧矛盾、心緒不佳時,都不宜受孕。

助孕小貼士

懷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怎樣才能順利懷孕呢?郭安英給出瞭如下建議:

保持愉悅的心情。情緒不平穩可能導致排卵異常,精子質量差,直接影響懷孕。

在排卵期前後幾天同房。女性的排卵日期一般在下次月經來潮前的14天左右。卵子自卵巢排出後在輸卵管內能生存1-2天,以等待受精;男子的精子在女子的生殖道內可維持2-3天受精能力,故在卵子排出的前後幾天裏同房容易受孕。

保持合適的體重。郭主任表示,體重太輕或太重的女性都不容易受孕。原因是體重過低會造成腦下垂體分泌促濾泡素及促黃體素不足,使卵巢減少卵子的生產;過重則會造成體內雄性素增加,進一步導致慢性不排卵及其他病症。

在合適的年齡要孩子。

女性最佳生育年齡在24~29歲,男性最佳生育年齡爲26~30歲。此階段,夫妻雙方生殖能力最爲旺盛,精子和卵子的質量較好,計劃受孕容易成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