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治療慢性結腸炎

治療慢性結腸炎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谷越濤1943年出生,主任中醫師、教授,第三批和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現任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醫院院長助理、山東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從醫40餘載,精於醫理,擅長內科疑難雜病的中醫治療,對痹證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

治療慢性結腸炎

組成:炒白朮15克,白芍25克,陳皮、防風、青皮各10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4劑。  功能:抑肝扶脾。

主治:慢性結腸炎(證見腹瀉、下腹墜脹、無腹痛、舌根苔白而厚、脈弦者)。

方解:痛瀉要方又名白朮芍藥散。腹痛即瀉是痛瀉要方的主證,但谷老辨證運用痛瀉要方驗案,並無典型的腹痛即瀉,其病機均爲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故靈活運用痛瀉要方加減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體現了中醫學異病同治、辨證論治的精髓。

谷老強調,痛瀉要方組方的精妙之處在於疏肝不用柴胡而用防風,原因有三:其一,防風味辛而潤,功能疏肝而無耗陰之弊,即《素問?髒氣法時論》所說的“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能散肝氣,使肝不乘脾;

其二,防風爲理脾引經之藥,如李東垣所說的“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其三,防風有祛風勝溼之功,其性升浮,昇陽可以止瀉。另外,方中防風與白芍的配伍使用也甚爲巧妙,二藥相合有抑肝、柔肝、疏肝、扶脾、醒脾、燥脾的作用。

在痛瀉要方的臨牀運用中,谷老善於抓住肝強脾弱的根本病機,在痛瀉要方的基礎上隨症加減。如久瀉不愈,伴有體倦乏力等脾虛證候者,加黨蔘、升麻以健脾益氣、昇陽止瀉;脘痞而舌苔白膩者加厚朴、蒼朮理氣燥溼;舌苔黃膩者,加黃連、木香以清熱燥溼,理氣止瀉;消化不良者加山楂、神曲;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滑石;水溼下注者加茯苓、車前子,增強利溼止瀉之功;久瀉脾虛及腎者加山藥、補骨脂、肉豆蔻等。在臨牀中,對腸胃溼熱所致泄瀉的患者忌用本方。

單方治病  本期主持:郭劍華主任中醫師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軟傷科主任、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貧血  血液中的紅細胞或血紅蛋白量低於正常值稱爲貧血。

產生貧血的原因雖多,但不外乎造血功能不良、紅細胞過度破壞以及急慢性失血三種。貧血屬中醫“內傷血虛”、“虛勞”的範疇。主要由於飲食不調、營養欠佳,或急慢性失血及內傷勞倦,致使脾、腎、心、肝受累,出現氣血兩虧而發病,臨牀常見症狀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鳴、疲乏無力、食少納呆、心悸氣短等。

心脾兩虛面色無華、頭暈乏力、心悸氣短、食慾不振。

(1)黨蔘15克,紅棗10枚。水煎取汁,每日1劑,常飲。

(2)當歸15克,黃芪30克。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每日1劑。

(3)丹蔘15克。切薄片,泡開水當茶飲。

脾胃虛寒頭暈乏力,腹時隱痛,喜溫喜按,怯寒肢冷,食慾不振,大便溏薄。

(1)乾薑10克,炒白朮15克,黨蔘2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每日1劑。

(2)炒白朮15克,黨蔘20克,山藥5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劑。

(3)當歸30克,生薑50克,羊肉250克。燉湯食用,常食。

肝腎陰虛頭暈目眩,煩躁易怒,腰腿痠軟,潮熱盜汗,耳鳴。

(1)何首烏30克,黑豆子50克,核桃仁20克。水煎,喝湯吃豆仁、核桃仁,每日1劑,連服10至15劑。

(2)山藥30克,枸杞15克,肉蓯蓉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劑。

(3)白芍20克,菊花6克,棗皮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