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理 > 健康 > 養生小技巧 行立坐臥4姿勢能養生

養生小技巧 行立坐臥4姿勢能養生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目錄:

養生小技巧 行立坐臥4姿勢能養生

第一章:養生小技巧 行立坐臥4姿勢能養生

第二章:養生小技巧 中醫“辨汗”能識病

第三章:養生小技巧:養生根本在於平衡

不要認爲養生是一個枯燥無味的事,只能死板板的按一些大道理去做,要知道養生也是有很多小技巧的哦~就連走路、坐姿中都有大學問!

養生小技巧 行立坐臥4姿勢能養生

人的一生就是在“行立坐臥”這四個基本姿勢的轉變中度過的。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養生這項“大工程”,養生專家建議,不妨從每個姿勢、每個小動作做起。

行:擡頭挺胸是精髓

正確姿勢:“擡頭挺胸”,是正確走路的精髓。

養生小技巧:走路時可配合一些小動作,如拍手5分鐘、揉揉腹部等。腎不好的老人還可以踮起腳尖走5分鐘,通過按摩前腳掌內側和足大拇指來溫補腎陽。

立:歪七扭八很傷身

身體歪七扭八是錯誤站姿的通病。站姿不正會影響內臟系統的正常代謝。

正確姿勢:平衡是正確站姿的第一大要義。“站如鬆”還有“輕鬆”的含義,站立時可以雙腿微曲,兩手自然平放。

養生小技巧:閉上雙眼,頭朝天做個深呼吸,練習肺活量;可以雙手十指相扣舉過頭頂撐撐身體。

坐:全身拍打健健腦

久坐本就是現代人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頸椎病、肩痛、腰背痛、靜脈曲張、眼部問題等都是因錯誤坐姿引起的。

正確姿勢:推薦一個“123”原則。“l”指1個數據——60釐米,說的是眼睛離電腦的距離應在60釐米左右;“2”是兩個幫手,一個是藉助靠墊幫助身體緊靠在椅背上,另一個是藉助書本、木盒等物將電腦“擡高”,保證視線落在電腦中央偏下一點的地方;“3”則是正確坐姿不可缺少的3個直角,即手臂在肘關節處要形成直角,大腿與後背要形成直角(後背應緊靠椅背),雙腿在膝蓋處形成直角。

養生小技巧:全身拍打法是最好的“健腦功”,能讓你緊張忙碌的精神放鬆下來。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每坐40分鐘,一定要站起來走動走動。

臥:向臥佛學好三點

半躺着看電視、蜷縮在沙發裏。這些姿勢可能會導致呼吸不暢,給臟器、肌肉等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從而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

正確姿勢:學習臥佛,一是右側臥,這種姿勢尤其適合老年朋友;二是“臥如弓”,兩腿自然彎曲;三是平心靜氣,排除雜念的心境。

養生小技巧:睡前平躺在牀上,可以揉腹部健脾胃。

人的一生就是在“行立坐臥”這四個基本姿勢的轉變中度過的。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養生這項“大工程”,養生專家建議,不妨從每個姿勢、每個小動作做起。

養生小技巧 中醫“辨汗”能識病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自然現象:外界溫度太高會全身出汗;精神緊張或痛覺刺激時會手心、腳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會臉上冒汗。不過,除了這三類情況,其他不該出汗的時候有汗或出汗過多都應該引起重視。

中醫認爲,正常的出汗,可以調節體溫,排除體內的廢物,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而當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時則會出現異常的出汗,所以,中醫常常根據出汗的時間、部位、多少和特點來判斷身體的狀況。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況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充血性心衰、偏癱脊柱外傷、腫瘤、結核等都會導致異常出汗,並伴隨明顯的相應症狀。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控制病情,而後多汗情況就能解決。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疾病症狀的異常出汗,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按出汗時間分:一種是白天出汗過多。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慾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爲是氣虛的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蔘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

另一種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爲“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乾燥等特點,中醫認爲是陰虛表現。這類人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蔘、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爲頭汗過多,若暴飲暴食後出現頭面部多汗,同時覺得上腹脹滿、口渴、不想吃飯,多爲積食,可通過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也可吃點消化藥;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溼熱的表現,應注意清淡飲食。孩子睡眠時出現輕微頭汗屬正常現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實、煩躁不安、易驚嚇、頭髮稀少等表現,要及時診治。此外,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也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

二爲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腳心熱、口咽乾燥等,多屬於陰虛有熱;若手足心多汗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隨口乾、牙齦腫痛等,多屬於胃熱,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

三爲心窩、胸口多汗,多見於一些腦力工作者,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慾不振、睡眠差,多夢的表現,屬於思慮過度,導致心脾虛,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緩解壓力,調節心身。

按氣味辨別:正常的汗沒有明顯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溼熱證有關,屬肝熱,這種情況可通過清淡飲食,或用中藥菊花、茵陳等泡水飲用;若腥臭明顯,應找大夫診治。此外,若在夏季悶熱的環境中,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噁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體溫升高的情況,一般屬於中暑先兆,應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補充一些淡鹽水,短時間內可恢復正常,症狀不能恢復或嚴重者,要及時就醫。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些出汗表現,如汗液顏色的改變,有黃汗、紅汗、黑汗等,這種情況需由醫生綜合判斷後診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則預示着病情的兇險。

總之,一旦異常出汗的情況嚴重或伴隨其他嚴重表現,應及時就診。

養生小技巧:養生根本在於平衡

我國古代養生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總結出了很多養生長壽的學說和方法。

《呂氏春秋》中說:“得道者生以長壽。”意思就是說,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可延年益壽。又說:“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就是說凡是要追求養生延壽的人,都必須熟知養生的根本措施和方法,那麼疾病就不會侵犯身體了。中醫認爲,養生就是要平衡人體陰陽,保持人體精、氣、神的協調。

《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古人認爲,人的生活、生存依賴於自然環境,人體隨着大自然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變化,也進行着不斷的調整。

天地的氣化是人所無法取代的,四時寒熱的更替和運行,任何人也不能違背。養生就是要力求做到保持經絡的通暢運行、氣血的從容和順、臟腑功能的協調統一;使虛損不足者恢復正常,最後變得和正常人的體質功能一樣。要善於補養,調和陰陽,謹慎守護人體陰陽的平衡,不使其發生偏盛、偏衰,這樣才能使形體充實,使生氣盎然。

結語:養生可是件要靈活應用的事,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天氣變化等情況應隨時做也調整哦~(文章原載於《養生保健指南》,刊號:2012.02,作者:江大紅、於積義;《養生》,刊號:2012.02,作者:高妮娜,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護膚
髮型
香氛
健康
整形
妝容
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