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歷史朝代 >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10.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公元前130年,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爲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爲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衆4萬人,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匈奴爲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衆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衆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衆歸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裏,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未嘗一敗。之所以說他悲劇是因爲其年僅24虛歲即病死,戎馬一生, 戰功赫赫本該享福的時候 死了 當初武帝爲表其功勳, 下令爲其 建造府邸 但 霍去病拒絕了 留下千古名句 匈奴未滅 何以爲家。多年後的宣帝 誅其弟 霍光全族之時 可曾有一絲絲的想過這位曾爲大漢立下汗馬功勞的冠軍侯。

悲情指數∶★★ 匈奴未滅 何以爲家 你被感動了嘛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2張

9.李定國 (1621年—1662年),字寧宇(或雲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  李定國是我最喜歡的南明時期的將領。

面對異族的侵略,他毅然拋棄與明王朝的怨仇,奉明朝爲正朔,誓死抗清,矢志不渝,撐起南明的半壁江山。最後永曆帝被叛賊吳三桂絞殺,李定國自此一蹶不振,鬱鬱而終。年僅42.征戰一生,曾 兩蹶名王然終不能 改變大明滅亡的命運。

永曆16年,即1662年,這一年,皇天不佑明朝國祚,永曆帝、鄭成功以及李定國,都死在這一年。

李定國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後竟然能成爲明朝的死忠之臣,確實值得稱道。比起錢謙益、洪承疇、孫之獬、吳三桂這些世授明朝俸餉的判臣,以及和李定國同爲張獻忠義子的孫可望一類的小人,李定國的德操簡直無法言喻。

關於李定國的戰績,明永曆實錄裏有記載,就當時來看,真是令人瞠目結舌:八月,舉兵出楚,復永州,遂下衡州。出馬寶軍於連、陽,收曹志建故部於賀縣,遣馬進忠、馮雙鯉北取長沙,召張光翠出寧鄉,進復常德。十月,進忠略地嶽州,所至披靡。別遣軍攻永新、安福,下之,遂圍吉安。兵出,凡七月,復郡十六、州二,闢地將三千里,軍聲大振。

可以說,如果不是孫可望嫉賢妒能,出兵挑釁失敗後投降洪承疇,將永曆軍的虛實全盤托出,那麼永曆朝的滅亡,至少不會那麼快。有李定國這根擎天之柱,愛新覺羅氏想完成全國的統一,時間還要推後很多。

悲情指數∶★★

北伐威名著,飛揚射馬鞭,長安回帝駕,天佑紀臣年。

三矢山河起,千秋俎豆懸,從來賜姓者,獨有晉王賢。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3張

8.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海軍提督。安徽省廬江縣人,原名先達,也作禹亭,號次章。祖先明初從鳳陽遷居廬江,同治四年(1865年)遷居巢縣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歸順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光緒七年(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拒絕了伊東祐亨的勸降,自絕以謝天下。

丁汝昌在黃海劉公島內 因被日軍艦隊圍困 不忍數萬軍民 白白犧牲 又不肯投降 在苦待無援的情況下 服毒自絕 只爲給自己的部下留下一條活路。 他死後慈禧不但沒有追加其諡號,竟將其削職 削籍, 還把他的棺柩加上了三道銅箍 捆住。 更是把棺木塗成黑漆 表示其生前罪責難消 不得入土 清亡後 即1912年 才與他的夫人合葬於安徽無爲縣 中 葬後不到50年 就被當地的山野村夫 挖掘出來 賣掉值錢的陪葬品 爲公社換來一輛自行車 劈其棺木 以做 桌凳 最後焚燒兩人屍骨 消散於天地之間。

悲情指數∶★★★

黃海炮聲烈,長驚來者心。

英雄功永在,弱主過何深。

質脆甌方破,堤決地必湮。

中華入盛世,還要戒胡孫。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4張

7.于謙(1398-1457),名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延益號節庵[ān]。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xù]之叛。平叛後,身爲御史的于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進京覲見因不向王振獻媚送禮,引起王振不滿遭其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皇帝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提出社稷爲重 君爲輕的 先進理論,同年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爲重君爲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衆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年59

悲情指數∶★★★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5張

6.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是明將中唯一能夠連敗八旗清兵的將領。從寧遠大敗努爾哈赤,寧錦大敗皇太極,再到京師之捷,可以說他是清兵永遠的痛。而袁崇煥這樣一個國之棟樑最終含冤而死,明朝也不久滅亡。

悲情指數∶★★★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6張

5.岳飛(1103~1142),字鵬舉,南宋軍事家、戰略家,中國歷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他精通韜略,並長於詩詞、書法,其高尚品格和愛國主義精神爲歷代的人民羣衆所敬仰、愛戴,千百年來一直激勵着無數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息的精忠報國情懷。岳飛的義舉,已經化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可貴精神。這種精神集中表現爲愛國主義。岳飛廉潔奉公、行若明鏡、事母至孝、嚴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賞罰分明、身先士卒、驍勇善戰等優良品質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仍然符合我們當代人的道德標準,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岳飛的父親嶽和爲人樂善好施,自幼勸勉兒子將來要做個爲國盡忠、爲國捐軀的忠臣良將。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重文輕武的大背景下,父親十分支持岳飛習武爲民報國,父親的這些平日教誨,逐漸將岳飛帶向一個不同凡響、一個超越當代的偉人境界。

岳飛母親姚姓,是女性的楷模,母教的典範。在國家危亡之秋,勵子從戎,教子精忠報國,被國人尊爲賢母,爲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之一。“岳母刺字”成爲中華民族母教的經典。陳慕華、雷潔瓊、宋平、嶽岐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爲岳母墓題詞。岳飛作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員名將,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爲“岳家軍”,人們流傳着“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

悲情指數∶★★★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7張

4.大清第一功臣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爲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爲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鬆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爲“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鞭其屍。何其淒涼,他似乎忘了 沒有多爾袞的擁戴,世祖何以能登基爲帝。

悲劇指數∶★★★☆ 兩番鎩羽登帝位

戎馬一生展光輝

睿智英明累紅顏

謀勇兼備萬世垂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8張

3.韓信(?-前196年),漢朝初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今江蘇淮安)人。韓信是西漢開國名將,爲西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卻也因此引起劉邦猜忌,項羽自殺後,其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鍾室。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

韓信-職業生涯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平民出身的英雄,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位絕代的奇葩。他是江蘇淮陰人,由於家境貧寒,連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只得到處投靠親友,成爲不受歡迎的人物。有一次他在一位當亭長的好朋友家裏做客,由於食量太大,亭長的太太對他冷言冷語,並且故意不供給三餐,韓信忍住飢餓,到河邊釣魚,又釣不到,便向河邊的洗衣婦討飯,其中有位老婦人,經常給他飯吃,並且鼓勵他說:“大丈夫應當立志,不能成天依賴別人,好好努力吧!”韓信受到鼓勵,決心努力上進,開創自己的前途。

韓信後來加入項梁軍,項梁死後便成爲項羽部下,曾經數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沒有采用。

漢王 劉邦進入巴蜀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軍。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來因爲涉嫌犯軍法被處斬,在行刑時,有十三人已被斬,臨到韓信時,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爲斬壯士!”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了韓信,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爲治粟都尉。後來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終於拜韓信爲大將。

楚漢戰爭開始後,前205年,劉邦在彭城慘敗後,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

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漢營這時調走韓信旗下的精兵以拒楚軍。

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後來韓信攻齊,齊向項羽請救兵,韓信在濰水擊敗齊王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前203年,韓信自立爲“假齊王”,劉邦最初不滿,但從大局著想,仍封了韓信爲齊王。

項羽派人遊說韓信叛漢,蒯通也勸韓信脫離漢王自立,韓信以漢對他有恩而不接納。

前202年,韓信帶兵參與垓下之戰。項羽死後,劉邦徙齊王韓信爲楚王。

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 劉邦親自來到陳,韓信前來拜見時被擒,韓信後悔不已。高祖在半路上赦免韓信,改封淮陰侯。

後來韓信因涉嫌謀反,被呂雉誘入皇宮中殺害,死後被誅三族。傳說中,高祖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大漢,絕不以兵器殺之。故韓信被殺時,是吊於鐘樓大鐘下,頭爲大鐘所罩,腳懸空於地面,無法頂天立地;使用竹刀,另一說是用桃木劍殺之,以合乎當年的“承諾”。

悲情指數∶★★★★ 狡兔死 走狗烹 飛鳥盡 良弓藏 劉邦贊張良、蕭何、韓信時說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武將獨提名 韓信 可見在太祖心中 韓信的武功 要遠勝同時期的 曹參 周勃等的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9張

2.蘭陵王高長恭,生卒於公元541年—573年,南北朝時期北齊王室,原名高孝瓘,是北齊創建人高歡的孫子,文襄帝高澄的兒子。蘭陵王也是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爲傳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條件,比如神祕的出身,比如驍勇善戰,比如他那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時的含冤而死。而這傳奇中最絢爛的一筆,無疑是他那攝人心魄的美貌。接下來就由小編來揭祕下蘭陵王是怎麼死的。

蘭陵王名高長恭,驍勇善戰。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爲鉅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據說因爲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衝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很快敵人被迫撤走。“邙山大捷”中,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爲流傳的《蘭陵王入陣曲》。

公元565年的一天,北齊後主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頗有人情味地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內心不免激動、熱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爲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因爲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家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隨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 蘭陵王說錯話後,深感大難將至,整日惶恐不安,儘管一再低調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終是躲不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肅,送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顏?”天真的鄭妃以爲可能只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只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討回性命。而蘭陵王自己心裏明白,向後主高緯討個說法根本沒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死前燒掉所有債券。其時,蘭陵王僅33歲,死後被安葬在都城鄴。

悲情指數∶★★★★☆ 神話一般的戰神 一生無一敗績,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蘭陵王那麼得民心,而且驍勇善戰,才德兼備,領兵數萬,將士門無不臣服,爲什麼不造反稱帝呢 真正應了那句古話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朱棣反其道而行之 最終 稱帝, 應效法朱棣 。

盤點古代十大悲情英雄 第10張

1.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一生雖短暫可卻充滿了英雄氣息,後人記住他的不僅是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氣,還有他的光明磊落敢做敢當。他從二十四歲登上歷史舞臺到三十一歲烏江自刎,都充滿了王者之氣。吞秦銜漢,畢竟功在項王。垓下兵敗,退至烏江,項羽自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橫刀飲劍。

悲情指數∶★★★★☆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