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歷史朝代 > 養兒防老是一篇堪稱壯麗的雞湯文

養兒防老是一篇堪稱壯麗的雞湯文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老一輩的心裏可能對養兒防老這個觀念特別的在乎,覺得你小時候我養你是應該的你老了你養我也是應該的,從某種道理來說這是應該的,但是有個人角度來說你只要不是心甘情願的做這件事那就是給兩個人添加負擔。可能是兩頭不討好的結果,這種想法是怎麼和雞湯掛上鉤的呢?可能就是因爲現代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拋離那種觀念了。

養兒防老是一篇堪稱壯麗的雞湯文

1

養兒防老是中華名族古老的傳統之一。在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人們重土輕遷,基本是以家族爲單位,紮根在土地上,像植物一樣,代代相傳,子孫相守。因此,繁衍子女,是每一個個體生命的主題。兒孫繞膝,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是家庭幸福,人生福祿壽的最高境界,是每一個個體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和人生理想。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養兒防老,多子多福。諸如此類的古訓很多,意思都一樣,就是要多生娃,生男娃。因爲在農耕社會,操持莊稼,伺弄土地,都是力氣活,而且護家守院,保證家小免遭鄉鄰欺辱,等等,都離不開青壯男人。很多地方把兒子叫頂門槓子。意思有兩層,一是晚上睡覺,用來頂住關閉的大門,門外的東西進不來,家人才能睡個安穩覺;其次,兒子是家門的希望,有兒子就有未來。否則,沒有兒子,或者兒子少,都是家門不幸。人丁不旺,預示着家庭的未來堪憂,形勢暗淡。

遠的不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裏如果有三四個男丁,一旦他們長到十多歲,青壯壯地站成一排,在周圍社會形成一道風景的同時,也即宣示着一股嶄新勢力的崛起。其父母之前無論如何軟弱好欺,他們的苦日子算是熬到頭了,從此可以昂首挺胸,揚眉吐氣,令鄉鄰刮目,不敢再有冒犯。我記得我小時候生活的村子,當時有一家地主,姓張,在不間斷的運動整治中,白天干最苦最累的活,晚上開會被批鬥,但一有空閒就拼命造人。從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一共生了五男六女,而且男女是間隔着來的,每一對都湊成一個“好”字。小兒子跟我是同學,七十年代初,上小學時,他的四個哥哥已個個膀大腰圓,凶神惡煞。雖然,受社會環境限制,公衆場合始終沉默寡言,但沉默的力量更可怕。那些狂熱地批鬥過地主的積極分子們,開始不敢進入他家院子,即使在外面碰到,都會一臉訕笑,尷尬走開,似乎非常害怕他們秋後算賬。連當時成羣結夥,喜歡羣毆的知青們,也退避三舍,從不招惹他們。我這個小學同學曾經透露,他們家有一個五十斤重的石鎖,他的哥哥們每天晚上每個人要單手掄舉一百下。

人多勢衆,人多力量大,人丁興旺,衆人拾柴火焰高,諸種詞語描述的景象,都是農耕社會對興旺和美好前景的預期。以古老的土地爲依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宗一族,秩序井然,養兒防老,天經地義,而且順理成章,不難完成。

現代工業催動的城市化,以及全球化,打破了這一古老格局。年輕人紛紛離開土地,涌向城市,涌向更大的城市,涌向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多諾米骨牌效應一旦啓動,誰也抵擋不住,更難遏止。於是,家族碎裂,村鎮凋敝。超級大城市像一枚枚強大的磁鐵,年輕人像磁粉一般被席捲而去。

一線城市像一個個巨型金字塔,先到先得,搶佔有利位置,後來者只能在底層日夜打怪,做夢晉級。但千般辛苦,萬般艱難,難抵顆顆願意的心。有志青年,寧願在一線城市的城鄉結合部當蟻族,吃泡麪,幹流水線,兩頭不見天,也不願再呆在小鄉鎮享受祖蔭,過一眼可以望到頭的幸福日子。心懷夢想,在金字塔的底部日夜輾轉,渴望某一刻烏雞變鳳凰的奇蹟發生。

什麼都可以不要,必須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養兒防老是一篇堪稱壯麗的雞湯文 第2張

2

面對城市化的浪潮,養兒防老,已成空中樓閣。不是子女不孝,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在大城市邊緣,似乎沸騰的油鍋翻起的泡沫,經過多年的努力,仍然扎不下根。沒有根,就是浮萍。孤苦無依、夢想破滅早已使他們自顧不暇。救人先救己,自己身陷時代的漩渦茫然無措,不知道明天在哪裏,還怎麼有時間、有精力、有心情照顧老人?

我有一位鄰居,張醫生,四十五歲左右,因主任醫師晉級失敗,氣不過,找關係從江西老家縣醫院調到廣州某二甲醫院從事婦產科工作。妻子是會計師,隨夫調動,在醫院幹收費工作。表面上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尤其是在即將離開的日子裏,老家同事,尤其是領導眼中露出的羨慕、巴結的神情,使張醫生心中的挫傷即刻撫平,大大地揚眉吐氣了一番。

人到中年,進入北上廣,而且在編,絕對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砸在任何人頭上,都會一蹦三尺高,心裏樂開花,恨不得立即套現,拋棄舊有的一切,早一刻領受大都市的陽光。

張醫生賣了老家的房子,又賣了父母的房子,纔在廣州交了一套三居室的首付。七十多歲的父母,根本不想賣房,但又不能壞了獨生兒子的好事,況且兒子說盡了好話,一直不愛搭理他們的兒媳也一反常態,熱情有加,事關孫子的未來,家族的根要離開窮鄉僻壤,在一線城市廣州繁衍,絕對是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的好事。所以只好咬牙跺腳,賭一把,房子賣了,交首付,養老錢交給兒子搞裝修。

忙活了大半年,房子裝修好了,老兩口立即退了老家的出租房,滿懷激情和希望,坐高鐵南下廣州,比離開出租屋的兒子媳婦晚十天進駐位於番禺區的新房。滿眼都是高樓大廈,見不到傳說中的珠江,老人心裏已有淡淡的失落。更麻煩的是,兒子結婚即另過,二十年來從未在一個屋檐下生活過。突然擠在一起,大眼瞪小眼,個個都不自在。飲食起居皆不協調。使勁憋了兩個月,兒媳婦終於爆發了。首先宣佈分開吃飯,接着強行給丈夫施壓,要在外面租房給老人住。鬧了三個月,兒子妥協,老人搬到了五公里外的出租屋。倆老人的退休金交完房租,勉強夠生活,一旦生病住院,就只好涎着一對老臉向兒子求救。兒子既愧對父母,又遭妻子抱怨,在單位,年齡一大把,卻屬新人,必須時時處處小心應對同事和領導,還有沉重的房貸,諸種矛盾夾纏一身,心裏早後悔得要死。

但人生沒有回頭路,只能硬着頭皮往前衝。勉強衝了一年半,兒子得了抑鬱症,媳婦開始鬧離婚。可憐一對老人,上不着天下不接地,在傳說中的花城養老計劃已成泡影。

已有相當積累的中年人進軍大城市尚且艱難,撫養老人亦有困難,年輕的一代,更是自顧不暇,不啃老,變成長不大的巨嬰已是萬幸,父母如果做着隨子女遷居大城市養老的美夢,多半會落空。

養兒防老是一篇堪稱壯麗的雞湯文 第3張

3

農村人遷居縣城,縣城人遷居地市,地市人遷居省城,省城人遷居北上廣,或移民國外,這是大趨勢。當然,遷居的人,一是有夢想的青年,不願享受祖蔭,過按部就班的日子;二是本地的非主流。因爲是非主流,進入不了業已固化的既得利益階層,因此希望到大城市,去爭取傳說中的大把機會,曲線救國,實現自我,成功晉級到權貴或富裕階層。

每一次遷居都會傷筋動骨,耗盡整個家族的財物。而第一代移民,註定是開荒牛,要付出超乎尋常的代價。新到一地,換水土,換飲食文化,付出比當地人多出幾倍的努力,處處盡心盡力,纔可能落地生根。

最大的困難是買房,買了房纔算有了根,才能發芽散枝。買房就會動用父母的養老錢,甚至賣父母的住房,就像上述張醫生。這無疑是一個套圈,一場巨大的賭博,很少有老人能不就範,不爲子女的未來豪賭一把。

張醫生可能只是一個例外,但大多數老人,一旦參與進去,就像初入賭場的新手,註定永難放下一對緊張的心,過一刻平靜安詳的日子,甚至沒有退路,像一位退伍多年的老兵,重入戰場,與子女一起奮戰,在人海中尋搶自己的立錐之地,至死不已。

看看周圍,不難發現許多退休的老人,背井離鄉,到異地打工,目的只是爲了給兒女還房貸。我就認識一位,姓陳,在陝西老家縣醫院當院長,五十八歲病退,到廣州某醫院打工。住城中村最小最便宜的房子,天天吃青菜麪條,用最便宜的手機,穿着更是千篇一律,一分錢恨不得掰開來用。每月工資一發,即刻打進供樓賬戶。據跟他熟悉的工友透露,他在西安買了一套一百三十平的大房,本打算給兒子娶妻,然後一起居住,安享晚年。不想兒媳婦堅決不幹,沒辦法又買了一套兩居室預備將來住在兒子旁邊養老。兒媳婦帶孫子,做全職太太,兒子大學畢業五年,工資不夠三人生活費。陳院長退休金大部分給孫子買奶粉,交幼兒園及各種培訓班費,在廣州打工的工資剛夠兩套房的月供,而買房的首付,及兒子讀書、娶妻,早已用完了一生積蓄。因此,陳院長比年輕人還拼,容不得絲毫閃失。

養兒防老是一篇堪稱壯麗的雞湯文 第4張

4

即使比較順利,供子女讀完大學,在心儀的城市買好房,結婚生娃,幫忙看護娃娃長大,進入中學,老人們基本上仍難跳出哪來哪去的命運。想就此與子女孫子三世同堂,在城市安享晚年,也只是個美好的嚮往。地域差異,文化差異,年輕人的快節奏,加上自己七八十歲的老父母還在老家,一道道坎橫在面前,最終會打破夢想,將晉級不久的老人打回原形,打回老家。就像老家的舊房子,遺落在歲月的一角,註定只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子女電話中的一句問候。

應對現代生活,需要現代思維和必要的智慧。生兒育女,延續生命,這種本能的看似天經地義的事情,已有了新的詮釋和意義。如果是出於愛心,喜歡小孩,喜歡看着他們從受精卵開始,慢慢撐起媽媽的肚子,撐到不能再撐,瓜熟蒂落,出生,然後從巴掌大慢慢生長,從父母手臂上滑下地,鴨子一樣學步,影子一樣相互陪伴,最後長大成人,走出父母的視線……那就自然地找個愛人去生。如果仍抱着養兒防老的慣性思維去造人,那就是糟蹋人,我勸你醒醒,仔細算好賬再行事。

其實,你生了孩子,孩子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一點一點演繹了生命成長的全過程,告訴你人是怎麼來的,是如何生長壯大的,並且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你呼來喚去二十多年,仍然不離不棄,陪着你度過了人生最複雜最艱難的中年階段,他們已經盡力了。在這一過程中,大人們與孩子一起成長,得到的更多,更應該學會放手,學會感激,自力更生,讓子女們輕裝上陣,能走多遠走多遠。

人生一世,草木一生。父母子女、親朋好友,能夠遇見,不過是生命的巧合,機率小於億萬分之一。理應相互感恩、扶持、愛護,達成彼此的心願,獲得更多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努力使自己強大,以能夠在對方需要的時候施與援手作爲奮鬥的基本目標,這其實是做人的底線,而不是相反。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