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進村是泥巴瓦子,一進院是牛糞粑粑,一進屋是聾子啞巴”,這段流傳在河北省蔚縣的順口溜,所說的就是當地一個叫大寧村的地方,也是中榮旅行網一行26個人,在隊長劉讓喜的牽頭下,此次驅車300公里進行公益幫扶活動的目的地。

蔚縣,隸屬張家口市宋家莊鎮,在北京正西,恆山餘脈在南部橫穿而過。大寧村處蔚縣大南山區,也就是恆山餘脈之中。對於遊客來說,這裏有飛狐峪和十八堂,是出行遊玩的聖地;但對於散落的生活高寒山區的村民來說,這裏是艱辛的代名詞。

在飛狐峪曲折的山脈和冰雪的盡頭,大寧村的村民對此深有體會。這個110來人的村子中,約有50來戶人家,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遠低於國務院2011年11月29日中央公佈的新扶貧線標準2300元。“這裏的特困戶大概有十來家。”負責大寧村的村長對志願者說到。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村長告訴隊員,這裏距縣城的30公里路迂迴蜿蜒,交通極爲不變,且缺水少地,沒有支柱產業。但更不幸的,是村裏的聾啞殘疾多,常使只有老、婦、幼的家庭難以爲繼。

在村長講述當地情況的時候,志願者們已將車上幾十包物資卸了下來,大大小小的鋪滿了一小片空地。應志願者的要求,村長答應先帶大家先去看看大寧村小學。

紅旗下的村小

這間大寧村小學,來之不易。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2張

“南山區共有20幾個大隊,這是唯一一個有學校的”,村長說。其他村莊的學校都在過去幾年裏被撤銷或合併,孩子們需要到更遠的鎮中心學校上學。而大寧村由於山高路遠,村民們反覆要求下,才被批准辦了村小,解決年紀太小的孩子到鎮裏唸書不方便的問題。

“這裏都是小學3年級以下和學前班的孩子,大一點的還在鎮子上,”村長說着,指向遠方高處一間堆放着乾柴的空屋說,“以前的學校是那一間,大隊和學校合用。現在成了危房,不能用了。”

走進村小,如果不是門前一根高聳的旗杆和鮮豔國旗,外人很難認出眼前這間簡陋的民房,就是學校。小學由民居改建而成,共有4間房。一間當教室,一間是過道和堆放取暖的燃料,另外兩間據說用來做老師的住處和堆放雜物。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3張

邁入客廳,炭堆佔據了一半的空間,爲空氣中添加了一點嗆人的味道。村長掀起藍色的棉布門簾,便看到5個孩子專注的背影。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4張

他們學習的這間教室,只放得下兩排桌子。才進去了五六個個志願者,就已經塞得滿滿當當。這5個孩子,甚至沒有擡頭多看我們一眼,只是低頭繼續寫字看書。“你看這些孩子,抗干擾能力還挺強,”村幹部打趣的說,並給我們介紹道,“這個小男孩叫王利,今年7歲,在讀學前班;而女孩叫王梅,今年13歲,纔剛上小學3年級。”

環視這裏,看到的是破舊的教具,高低不適宜的桌椅擺放在狹小的空間裏……儘管從整齊的桌椅,一塊嶄新的黑板和裝配了玻璃的窗戶上,能看出村民對教育的重視,但眼前的景象,讓人無法相信這裏離首都不到300公里。

年紀小的孩子,能在家門口讀書還是一件幸運的事。當上到3年級之後,他們將不得不轉到30公里以外的鎮中心學校上學。對他們來說,回家的路不僅遙遠,而且“太貴了”。

“他們不一定能上完學”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5張

志願者並將運來的物資分類後,爲學生送去了200雙手套和一些冬衣。村長告訴我們,剛剛提到的王利和王梅,就來自村裏最困難的家庭。說話間,村長招呼住了一位老漢,對我們說,“就是他家的孩子。”

“他姓王,老伴是聾啞,家裏有四個小孩,特別困難。”村長向老漢介紹我們介紹了我們的來意。他憨厚的笑並請我們去他家做,轉身之際,看到他破舊的襖上些許個開口,煞是扎眼。眼前這位63歲的老人,是家裏唯一的勞動力。貧困沒有讓他消沉,他的臉上掛着着習慣性憨厚的笑。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6張

老漢的土坯房離學校不遠,進門環視一圈,心情跌到冰點。這一間十平米的屋子,盆和碗摞的整齊,除了鋁盆中的裝的6顆土豆,不見半點食物存放的痕跡。

炕頭上一個炭爐沒有火星,爐沿上一隻小貓仍有些怕生,爐邊坐着一位的婦女進門就衝我們笑。“她下不了地,”老漢不斷重複着,帶着一點不能對招待遠道客人的歉意。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7張

兩位女隊員見此情形,急忙開始翻看攜帶的冬衣,並先將手中的一件枚紅色的毛衣,塞在了老漢媳婦的手裏,說“穿上試試”。她聽得明白,換上衣服之後十分好看,大小和款式都非常合適,她看來非常高興。玫紅色的映襯下,她不說話,但笑的像花朵一樣。

留下了七八件棉襖之後,志願者們與王老漢道別,並答應還會再來看他。臨別時,王老漢仍在不停地握着志願者的手說謝謝,挽留志願者喝水。

走出院門,村長搖頭:“他們家太困難,兩個孩子不一定能上的完學。”

危房與聾啞親人

王老漢並不是個例,在大寧村,聾啞、殘疾像一隻無形手,將原本就不富裕的是村民,從貧困線拉入生活的泥沼。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8張

村中另一位家境困難的,是一位81歲的老漢,老伴7年前成了聾啞,兒子在外地極少回家。隨行的志願者,爲他挑出了幾件厚暖的冬衣,塞在他的手裏,他話不多,盡是滿眼的感激。離開的時候,看到他背後的土坯房,心中不由得非常憂慮。那房屋窗紙半數已破,整個柱子傾斜了30度,這裏風大,該如何過冬?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9張

村中除了年過半百的老人,也有一些中年的勞動力。比如孫氏兩兄弟,未能出城打工,也是因爲家中有兩個聾啞媳婦,無法脫身。在這裏,勞動力依舊很難致富,在這山地上,能種的,不過是圓白菜、土豆、蕎麥等維持生計的作物。

一一拜訪了七、八家貧困戶之後,餘下的物資就委託給村長組織分發,時間已完,隊員們需要上路了。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10張

這座土黃色的村落,只是蔚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內數百個貧困村落中的一個。究其原因,這裏儘管自然環境優美,卻不適宜耕種。山壑縱橫,石多土少,海拔高且氣溫低。耕地又多在山坡上,片小塊多, 不便耕種,收成也只能靠天吃飯。其次,水源缺乏,當地的村民用水,都要一天兩次的到井裏去挑,據說山上曾有一口機井,但因爲太久未使用而堵住了。這兩點使當地的農業發展受限,村民能種的,大多是圓白菜、土豆、蕎麥等維持生計的作物。

飛狐脊上的村落——記大寧村公益之行 第11張

 

當中榮旅行網的志願者們和鄉親道別,再次穿過雄偉縱橫的飛狐峪向山外駛去,心中依舊牽掛。當地的美景和村民的貧困所形成的強烈反差,讓隊友無法釋懷。只希望此行這大大小小几十包,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物資,能爲他們的今冬帶去一些溫暖。如果您也希望通過旅行給山區的孩子一些幫助,歡迎關注中榮旅行網的旅行公益活動。(記者 王天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