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500餘名醫界及慈善人士悼念志願捐獻遺體逝者

500餘名醫界及慈善人士悼念志願捐獻遺體逝者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言良師”———是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榮譽的稱謂。昨日下午,長青園骨灰林內的《生命》紀念碑前,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北京解剖學會舉辦了一次特殊的集體掃墓活動———《生命》追思會,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

500餘名醫界及慈善人士悼念志願捐獻遺體逝者

“爸,我來看你了。”女兒的手輕輕擦拭碑上父親的名字,眼淚一顆顆墜下,父親魯京瑞的名字和衆多姓名排列在一起,他們是志願捐獻遺體者。

500餘人手持菊花,向那些爲醫學事業志願捐獻遺體者默哀致敬。

致敬者,有來自協和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遺體捐獻接受站的工作人員,各醫學院校的師生代表、醫務工作者、北京市紅十字會、北京解剖學會會員代表和北京紅十字會志願者等。

北京市紅十字會副會長呂仕傑介紹,從1999年起,北京市紅十字會負責實施北京市接受志願捐獻遺體工作,歷經十載,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12516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其中6508人辦理了公證,1088人實現了遺體捐獻。

2010年,三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接受了146名志願捐獻遺體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京地區醫學教育和研究中人體解剖學標本過於緊張的狀況。

說服兒女 捐獻丈夫遺體

田桂蘭在紀念碑找到丈夫的名字,蹲下身,默默凝視,墨鏡後是一雙含淚的眼。

“我是遺體捐獻者趙守信的妻子,我代表我的家屬來這裏紀念,謝謝你們還記着我的老伴兒。”72歲的老教師田桂蘭哽咽。

去年5月,趙守信老人走了,享年74歲,老人生前和妻子一起做了遺體捐獻公證,“這是我們老兩口達成的共識,我會遵從他的遺願,陪老伴兒最後一程,之後我聯繫了首都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

老兩口的兒女說什麼也不同意捐獻父親遺體,想不通父親怎麼會有這樣的願望,田桂蘭做兒女的工作,希望孩子能理解父親的選擇。

田桂蘭說,捐獻遺體是件好事,把死看淡一點兒,沒什麼大不了的,火化後,穿最好的衣服,戴最好的首飾,又能怎樣?還得給孩子們帶來很多麻煩,一塊墓地就至少幾萬塊錢,實在沒必要。

“從個人利益考慮,捐獻遺體可以減輕子女負擔,從國家的角度想,爲國家的醫學研究、爲白衣天使早日成才,都非常有意義,我願意爲醫學做貢獻。”田桂蘭說。這些話,只敢和知心人說,“怕周圍的人不理解我,會覺得我這個人太狠,死了也不想入土爲安。”

田桂蘭說,她要鼓勵子女今後也參加遺體捐獻。

了卻生前願 贏得身後名

兩年前,在“生命追思活動”中,一個年輕護校女學生的發言,讓很多參加活動的師生和羣衆家屬淚流滿面。

兩年後,她實現了願望,成爲1088名捐獻遺體志願者中的一員,她叫畢士敏。

2008年,畢士敏畢業於北京護士學校。

大大的眼睛,整齊的牙齒,愛笑,活潑……這是畢士敏留給北京解剖學會理事長唐軍民的記憶。

2008年2月中旬,畢士敏在體檢中被確診爲軟組織肉瘤,雙肺多發轉移竈、顱腦轉移、右腎轉移。她剛剛走出校門,就成了一名晚期癌症患者。

在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下,病情曾一度得到控制。對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畢士敏感恩於心,想做一點兒力所能及的事,回報老師、同學和社會。

她決定:離開這個世界後,捐獻自己的遺體和角膜,爲我國醫學教育和患者做點貢獻。

2010年9月20日晚,畢士敏病情惡化,在家中離世,年僅24歲。

畢士敏去世後,她的姐姐將妹妹的遺體捐獻,爲妹妹完成了最後的心願。

上週末掃墓市民超70萬

截至昨日16時,北京117個掃墓點共有41.4萬市民祭掃,比前日增加13萬餘人。由於週末天氣晴好,兩日祭掃市民人數突破70萬人。

上週末臨近清明,成爲京城今年第一個市民祭掃高峯時段。昨天下午,市清明指揮部消息,截至16時,全市117個掃墓點共迎來祭掃羣衆41.4萬人,車輛6.9萬輛。

週末兩日,京城已有超過70萬市民前往各陵園墓地祭掃,這一數字比去年下降6萬多人。據悉,預計掃墓人數最高峯將在清明小長假期間出現,市民可安排時間錯峯祭掃。

北京市殯葬管理處提醒市民,爲防止食品發黴、影響墓園環境等,祭祀品幾天就會清理掉。“掃墓中儘量不要帶紙錢、香火等,也儘量不要在墓碑前擺放食品。”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