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海口背街小巷的“古味”和“僑味”

海口背街小巷的“古味”和“僑味”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看巷子不起眼,‘海南雙壁’丘濬和海瑞就是我們鄰居。”海口市瓊山區金花橫路居民陳興仁請記者走走小巷,感受真正的海口。

海口背街小巷的“古味”和“僑味”

­被稱作“府城”的海口瓊山區是古時瓊州府所在地,金花村又是其中頗具“古味”的城中村,雖然已被衆多高樓大廈包圍,但像金花橫路這樣的34條小街巷仍將古村縱橫串聯。

­海口像金花村一樣的背街小巷有數千條,它們大都記錄着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不過由於時代發展背街小巷逐漸被遺忘,其由城市中心淪爲邊角地帶,深受環境髒亂困擾。

­海口市龍華區中山街道的銀山樓小巷,緊鄰昔日城市地標“五層樓”,這裏周邊小街巷交叉縱橫,是衆多華僑心中留戀的“老海口”。

­隨着城市發展,過去的鼎沸聲還在,但城市中心卻逐漸遠離。“每天巷子裏擺攤亂糟糟,路上只容下兩個人並排,還要留意腳下垃圾污水。”在此賣了30年糖水甜食的何玉妹說,小巷居民都曾感到城市發展中的失落感。

­如何讓背街小巷分享到城市發展的紅利,成爲海口市面臨的重要課題。自2015年海口市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雙創”工作,着力補齊城建短板,解決民生問題,其中就包括對背街小巷進行專項整治。

­海口“雙創”工作指揮部項目保障組副組長鍾鉅介紹,海口背街小巷各有特色,如騎樓街區以南洋文化爲代表,府城街區以歷史文化爲特色,海甸街道則體現了海口漁民“牧漁耕海”的歷史。海口市定下改造背街小巷的原則:結合歷史文化底蘊,技術標準統一,風格各有特色。

­海口市瓊山區住建局招標辦主任吳多星說,金花村的改造結合“一里出三賢”的歷史,按照明清民居樣式設計,在廣泛徵求意見後,通過平整道路、規整管線等工程措施和立面整改、歷史風貌構建等細節刻畫,儘可能還原古村的質感。

­在中山街道的得勝沙、居仁坊等社區的背街小巷,除街道綠化、外立面美化外,“僑”元素被很好利用在改造中。一幅幅牆壁面將海口從開埠到下南洋、返鄉置業的歷史娓娓道來,何家大院、大亞旅館等老有代表性的華僑建築也有全面介紹。

­鍾鉅介紹,兩年來海口市已完成2434條背街小巷的改造,另有169條正在改造中。在由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的評估中,2015年和2016年羣衆滿意率分別爲95.07%和97.05%。

­如今的金花村,復古的青石板路和牆上歷史壁畫在講述着600年古村的昔日風情。在此生活一輩子的陳興仁說,他會向孫子介紹歷史名人丘濬和海瑞的故事,“有人問我家居處,朱桔金花滿下田”。

­而在銀山樓小巷,華僑何先生每次歸來都會發現新變化,“路面鋪上新磚更乾淨整潔,巷子更有秩序,修舊如舊,彷彿回到祖輩的闖海時代。”(中新社記者 王子謙)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