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專家表示:網上看病問題嚴重不靠譜

專家表示:網上看病問題嚴重不靠譜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市日前破獲一起特大跨境銷售假藥案,查獲假藥2500餘包,約70餘萬粒。這些藥爲泰國YANHEE(燕嬉)減肥藥。由於該藥未經國家藥監局批准進口,在國內沒有正規銷售渠道,因此,有很多人以代購名義在網絡上非法銷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北京市藥監局認定該藥爲假藥。

專家表示:網上看病問題嚴重不靠譜

互聯網時代的人們,連看病都在網上解決。有調查顯示,八成網民有網上問診經歷。但一些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網上看病非常不靠譜。與去醫院問診相比,網上看病固然有其便利性,但充滿風險。有醫生甚至表示,通過網絡自行診斷的誤診率達到99%。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負責人則明確表示,網絡診療屬於非法行醫,需要加大監管力度。

網上看病漸流行

“最近脖子痠痛,網上查了一下說是頸椎病。”小王在一個聚會上說道,隨後幾個朋友也紛紛表示在網上搜索後發現自己好像患上了某種疾病。

如今網上看病逐漸成爲時髦。記者發現,包括身邊朋友在內的多數人在身體出現不舒服時,不是去醫院,而是在網上搜索信息或通過網上在線的“醫生”來判斷病情。“有病問網絡”已經成爲很多人的選擇。某健康門戶網站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83.2%的網民有網絡問診經歷,其中34.2%的網民會向一些健康網站諮詢“頭痛腦熱等小病痛”,33.1%的網民熱衷於從網上獲取保健知識。

網上看病,顧名思義就是患者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與醫生的線上即時交流或者留言交流,達到對(患者)自身病情的初步判斷的效果。記者瞭解到,一般的網上看病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醫療平臺諮詢。由醫院或醫藥企業建立的獨立醫療平臺,如醫院網站和“好大夫”等醫療平臺,針對患者的提問進行解答。二是網友互助。通過網絡互助問答平臺如百度知道等,網友間進行病情討論與互助。三是微博問診。通過微博平臺與醫生進行點對點的直接交流。

當問到爲何選擇網上看病時,家住北京通州的年輕白領張女士對記者表示,去醫院看病還要排隊、掛號,很麻煩,網上看病不用排隊掛號,只需要輸入自己的症狀,就有醫生或者網友在線回答,省時省力又省錢。

記者調查發現,經常網上看病有三種人:一是圖方便、省錢。如一些病情比較輕或居住偏遠地區就醫不便的人,上網諮詢方便快捷,也省了在醫院看病的許多程序和費用;二是患了難言之隱如性病或皮膚病等,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病情,於是選擇網上求醫;三是尋求疑難雜症良方的人,尤其是一些患者病情到了晚期,常規治療無效,就“病急亂投醫”,在網上尋求各種治療辦法。

網上看病存三大問題

但一些專家對網上看病並不看好。“我覺得網上看病非常不靠譜,現在網上的信息太亂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道。

記者經過調查瞭解到,網上看病如今主要存在三大問題。

首先,網上醫生資質難認定,網上診斷容易存失誤。潘小川就表示,網上醫生畢竟沒見過面,其技術性和真實性需要慎重考慮。普通人沒醫學背景,很容易把一些重大疾病對號入座,增加很多心理負擔。有醫生甚至表示,通過網絡診斷的誤診率達到99%。

鄭州上學的20歲學生小劉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去年因爲小便刺痛在網上諮詢,一個民營醫院的在線醫生判定他得了比較嚴重的前列腺炎,勸說他去該醫院治療。嚇得小劉趕緊去該醫院診療,光是各種檢查和開藥就花了5000多元,不僅沒有治好,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實在沒辦法,他去了鄭州一家三甲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只是普通炎症,但因之前治療不當反而導致了各種併發症。#p#副標題#e#

一位醫學院在讀學生就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們同學經常在網上充當在線醫生爲網友提供諮詢,利用的工具就是搜索引擎。

一些網上醫療平臺的可信度也有待懷疑。記者發現,很多平臺只需註冊後,任何人都可成爲“網上醫生”。國內一家知名醫療平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在線醫生一般有三種:一是屬於廣告性質,可以打電話直接聯繫;二是編輯在網上找的網絡醫生,以執業醫生執照作爲身份審覈;第三種是名醫在線,三甲醫院的醫生,無法即時在線聯繫,偶爾會有兩個小時的在線諮詢“現在的專家和名醫都忙着在醫院坐診,哪有那麼多時間在網上看病啊。”該工作人員說道。

其次,網上存在不少假冒僞劣醫療網站和釣魚網站。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的數據顯示,最近以協和醫院、北京301醫院、北醫六院等三甲級醫院網站爲仿冒對象實施詐騙的醫療、醫藥類釣魚網站呈現擡頭趨勢,截至今年6月底,該聯盟 已 累 計 認 定 並 處 理 釣 魚 網 站 共120195個。年初互聯網實驗室發佈一項報告指出,北京有四成醫院在百度被山寨醫療機構的競價排名被進行了山寨推廣和冒名頂替情況。

最後,網上醫療平臺多爲民營醫院,醫托兒、藥托兒現象普遍。有內部人士稱,一些民營醫院辦的健康網站,很多“專家”只是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在患者諮詢時故意誇大病情,目的就是誘導患者到指定的醫院看病、買藥。

記者就此專門體驗了一番:以“胃痛”爲關鍵詞在百度搜索,前幾頁的顯示結果多爲民營醫院和一些企業在線醫療平臺。隨便打開一家標題爲“胃痛怎麼治療”鏈接就進入了一家民營醫院網站“專家隨時在線,隨時諮詢”的對話框跳出,點開之後,一位自稱是北京某中醫院的大夫熱情與記者交談之後,極力建議記者去該醫院就診,並稱“老專家坐診,無需掛號”。隨後記者就假冒胃病患者去門面很小的醫院問診,在“專家門診”,一位“老專家”簡單問了幾句之後就開出250元的檢查單,要記者“檢測幽門螺桿菌”。隨後還要做胃鏡檢查,無痛胃鏡檢查項目爲760元“普通的”是307元。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官網上並未查詢到該名“老專家”的執業醫師註冊信息。

甚至還有一家民營醫院的在線醫生對記者稱,該醫院可以在網絡診斷之後就直接開藥方寄藥,患者無需去醫院檢查。

網絡診療屬非法行醫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的一位醫生對記者表示,網上看病有很多優點如便捷便宜、選擇多等,但網上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意見僅供參考,並不能替代實際去醫院就診。很多疾病發病機理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需望、聞、問、切,醫生必須通過與患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檢查,才能對病情作出準確診斷,有時還要藉助B超等其他輔助手段,才能基本確診。

“網上誰給你看病?如何通過網絡看病?出了醫療事故誰來負責?這些問題都需要有個答案。”對於網上看病,潘小川認爲如今存在太多的疑問。

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的尹富強律師則對記者表示,網上看病風險較大,網上提供問診的人是否擁有行醫資格不好確定,患者不方便留存就診證據,一旦權益受到侵害,維權很難,網上看病要謹慎。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負責人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網絡診療屬於非法行醫行爲。2009年6月,原衛生部制定印發了《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規定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如果違反有關規定,將按照規定進行相應的處罰。根據《關於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醫師利用網站、微博等互聯網手段給病人進行診斷、處方等醫療活動屬於“個人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開辦醫療機構的非法行醫行爲”。無論提供方是否取得醫師資格,只要出具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均屬於非法行醫行爲。將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執業醫師法》進行相應處罰。

該負責人稱,這是考慮到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即未經醫師親自診察患者,不能保證診斷結果的準確性,也不能保證患者安全。但《辦法》在執行過程中,衛生行政部門進行監管存在一定難度。一方面,網絡診療亂象目前主要集中在非醫療機構、非醫務人員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非法診療服務,這些單位、個人不是衛生行政部門管理相對人,且衛生行政部門缺乏處罰手段。另一方面,對網絡診療服務行爲進行監管專業性較強,需要有信息管理部門的支持和協助,而衛生行政部門缺乏管理權限和專業技術支撐。

今後將如何進行規範?該負責人表示,今後將繼續貫徹落實《辦法》,並將要求各級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要協調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對於違反有關規定開展網絡診斷、治療的相關網站、微博平臺等,聯合工信、工商和公安等有關執法部門及時處理,並予以相應的處罰,對典型案例予以曝光,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

潘小川則表示,如今多數網上醫療機構多是打着“網絡諮詢”的名義來進行網上診斷,打了政策的擦邊球,再加上網上信息繁雜,政府部門監管存在一定難度。對於這種行爲,應重在疏,而不是堵。

他表示,當務之急是規範通過資質認證等方式規範網上醫療諮詢市場。國外健康醫療諮詢的平臺,多是經過國家權威認證的有資質健康管理公司,採用會員制的方式爲患者提供醫療諮詢服務,而我國則在這方面並無明確規定。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