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隔代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隔代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來源:妖孽男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隔代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隔代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據一項最近在全國範圍內的調查顯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歲孩子中有50%~60%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則佔到總數的一半。祖輩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有獨特的優勢,他們對孫輩充滿愛心,有充裕的時間和豐富的育兒經驗。雖然祖輩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但也有一些人認爲隔代教育存在着諸多問題,如對孩子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等。

專家認爲,要改變目前隔代教育質量不盡人意的狀況,需要年輕父母和祖輩們共同尋求一種更好的方法來揚長避短,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發揚其中的優勢。

1、要設法提高祖輩的養育水平,轉變觀念,講究方法,提高素養,懂得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可以在社區、鄉鎮家長學校中開辦祖輩學校或隔代教育交流中心進行培訓,提高老人綜合素質。一般來講,負責隔代教養的祖輩應具有以下五點素質:(1)身體健康、心態年輕,樂於養育孫輩。(2)不固執己見,沒有心理障礙,對孩子有耐心。(3)有一定文化,善於吸收新知識,接受新觀念,科學養育。(4)懂得方法,不溺愛,不縱容,善於引導。(5)喜歡戶外活動,經常引導孩子認識外面的世界。

2、建立一種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祖輩與父輩要相互配合。缺少親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而不是替代,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的照料會讓他日後產生自卑和不安全感,缺少母親的關心會讓她缺乏幸福感和親切感,所以年輕父母不論多麼忙,都必須抽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切勿把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全部交給老人,同時在教育觀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要多與老人探討、溝通以期達到統一,否則當父母與老人發生爭論和吵架時,會讓孩子顯得無所適從,難以取捨。

3、積極建立從嬰幼兒到學校的全程教育體系。國外的隔代教育現象爲什麼很少,原因是很多西方國家孩子一斷奶就交給親子園、幼兒園、小學,這些園、校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老師,有完整系統的教育推進計劃,包括親子活動、家長培訓,這樣使孩子的教育一開始納入了較科學的系統中,解除了父母的後顧之憂,也有利寶寶健康成長。

總之,隨着隔代教育的普及,必須構建一種科學的模式,讓祖父母、外公、外婆和父母各自定好位,各自發揮積極的科學的教育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走出“隔代親”教育誤區,才能提高我們養育孩子的整體水平,才能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口質量。#p#副標題#e#

隔代教育怎麼做最好

對祖輩而言:

1.學習用現代的記錄工具,如照相機、DV等,多爲父母記錄下孩子的成長變化,以幫助父母感性地瞭解孩子、相對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長足跡。

2.多關心孩子的心理世界。別看孩子小,他們有一顆敏感的心,當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媽媽接送幼兒園,也會有想法的。所以祖輩可以在與孩子的遊戲裏,幫助他們宣泄,聽他們的心理故事。

3.多帶孩子到外面玩,幫助孩子發展與同伴、他人的關係。來自小朋友、阿姨、叔叔的關愛也會帶給孩子溫暖,有助於他對人的信任與開放,利於日後的親子相處。

4.平時多給孩子講講父母的故事,包括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增進孩子對父母的瞭解,激發孩子對父母的好奇與尊敬。

5.與孩子父母原來的好朋友保持聯繫,最好他們有孩子,可以定期帶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們家裏去玩,讓孩子熟悉與父母同輩的人,熟悉與父輩成人的交往。

6.多陪孩子玩父母買的玩具、看父母買的圖書,幫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腳”。

7.在孩子能與父母相聚的日子裏,儘量讓父母帶孩子去玩,控制自己的不放心。

8.在電話裏或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少當着孩子的面數落孩子,免得讓孩子覺得“都是父母讓我難堪的”,多給親子相處創造快樂。

9.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僅有利於他的自我發展,而且減少了日後孩子的父母需要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潛在壓力。

10.給自我留出適當的休閒與社交時間,爲以後的“空巢期”做必要的準備。#p#副標題#e#

對父母而言:

1.記錄下自己思念孩子的心情,留給日後孩子閱讀,以便讓孩子懂得“父母是多麼地想他、愛他”,而不是“不管他”。

2.多慰問祖輩,感謝並理解祖輩的隔代教養,利於祖輩在孩子面前多說自己的好話。

3.在電話裏如果孩子不說話,可以給他講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減少他對着電話說話的“焦慮感”,激發他想聽你說話或者和你通話的興趣。

4.控制給孩子買玩具、衣服等物質,免得孩子過度將你和物質聯繫在一起。

5.和孩子相處時,有意識地帶給孩子驚喜,比如帶孩子去做祖輩無法帶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輪、玩嘉年華等,讓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時的不一樣感覺。

6.做好與孩子分離的過渡。要知道,每一次你的回來又離去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所以一定要注意分離前與孩子的交流、與祖輩的銜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