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北京雨燕瀕臨消失:廟宇古塔建築所剩無幾 巢址消失

北京雨燕瀕臨消失:廟宇古塔建築所剩無幾 巢址消失

來源:妖孽男    閱讀: 5.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老北京口中的“樓燕兒”,到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作爲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北京雨燕,已經成爲這座古老城市一道特別的自然與人文兼具的景觀,一個特殊的生態符號。

­城市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護乃至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北京雨燕的命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

北京雨燕瀕臨消失:廟宇古塔建築所剩無幾 巢址消失

­頤和園上空的北京雨燕。徐永春攝/光明圖片

­伴城而棲的燕子

­北京一共有多少隻雨燕?2001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地區的雨燕僅存3000只左右。

­然而,在半個世紀前,這個問題還很難回答,漫天飛舞的雨燕與古老的北京城“血脈相融”,難分彼此。1965年6月,著名鳥類學家鄭光美沿着紫禁城的護城河騎車慢行,一路發現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師範大學鳥類專家趙欣如還在西四北四條讀小學,他清楚地記得,校舍周圍生活着數百隻雨燕,不時就會錯飛進教室。在老北京的記憶中,從天壇到太廟,從故宮到雍和宮,從北京的城樓、箭樓到頤和園的八方亭、東宮門,雨燕成羣結隊圍繞着建築飛翔,形成鮮活的古都風貌。

­“與能在地面啄食的家燕相比,北京雨燕屬於天空。” 兼任中國鳥類學會副理事長的張正旺告訴記者,北京雨燕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空中度過。北京雨燕與家燕相比體型更大,翅膀窄而長,飛行時向後彎曲形似鐮刀,每小時飛行速度可達110公里。

­“雨燕屬於攀禽,它的四個趾都朝前長着,適合在懸崖峭壁、石洞上攀爬。”趙欣如介紹,這種特殊的結構,致使北京雨燕無法抓取樹枝棲息或是在地面站立行走,只能依附於山體裸岩的縫隙和洞穴邊緣,從高處向下俯衝的同時扇動翅膀才能升空。“正是這種獨特的肢體結構與生存方式,讓雨燕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選擇了北京。”

­古老的北京城,在明成祖遷都後,先後建成了紫禁城、十王府、鐘鼓樓、天壇等皇家建築和數十座城樓、箭樓。這些高大建築中的樑、檁、椽交錯形成了一個挨一個的人造洞穴,不僅比野外的裸岩更加安全、舒適,而且有利於雨燕的集羣繁殖。

­1870年,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溫侯在北京採集到一隻雨燕標本,將其拉丁學名命名爲Apus apus pekinensis,意爲普通雨燕北京亞種。“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一直是北京中軸線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飛翔的視角見證着這座古城千百年來的滄桑鉅變。

北京雨燕瀕臨消失:廟宇古塔建築所剩無幾 巢址消失 第2張

­中國觀鳥會的志願者正在給北京雨燕安裝光敏定位器。張爲民攝/光明圖片

­消失的燕子

­誰也沒有想到,陪伴北京城千百年的雨燕會在短短几十年內數量銳減,瀕臨消失。

­趙欣如說:“在長期的演化中,北京雨燕逐漸成爲一種伴人的鳥,習慣於在人造的建築物上造窩繁衍。”城市的發展變化成爲影響北京雨燕生存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隨着城市化的發展,北京的城樓、廟宇、古塔等建築所剩無幾,原有巢址的消失,意味着長途跋涉、急需安頓的雨燕面臨無處可去的境地。

­“北京雨燕無法找到適宜的巢址,是其數量銳減的深刻原因。”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副院長徐基良指出,出於文物保護目的,防止麻雀等鳥類的糞便腐蝕漆面和木材,許多古建築都在斗拱的空隙前安裝了防雀網,這也進一步壓縮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間。

­“人們很難在野外找到雨燕的巢穴,城市是它們生命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聞丞表示,依託於城市繁衍生活的北京雨燕不同於其他野生動物,“並不是說城市佔據了雨燕的生活空間,它們就可以退到深山老林裏,它們退無可退。”

­食物資源的匱乏同樣加速了北京雨燕數量的減少。過去的園林綠化多是以人的審美爲中心,將許多原生的喬木灌木和草被,換成了四季常青的外來園林植物,鋪上了單一草種的草坪,這種過於單一的園林綠化很難爲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勁碩告訴記者:“園林綠化的打藥滅蟲,也使雨燕的食物來源受到較大影響。”

­此外,城市快速的變化讓北京雨燕有些措手不及,大量的景觀照明影響和破壞了雨燕的夜間休息。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劉博直言:“亮度過高的光源會混淆雨燕的夜間視覺能力,誘使其飛出巢穴無法回巢。”

­飛翔中的北京雨燕。張瑜攝/光明圖片

­重獲關注的燕子

­雨燕的口裂寬大,一隻雨燕每天能捕食近萬隻昆蟲,對維護生態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作爲北京市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它們的存在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義。值得慶幸的是,這羣機智又頑強的生物,在人們的關注和保護下,重新煥發了生機。

­今年7月,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和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館聯手啓動了北京雨燕科學調查活動,此次調查顯示,北京地區7月初雨燕數量約4000只。

­目前,正陽門、頤和園、雍和宮、天壇、歷代帝王廟等地是爲數不多幾處可供雨燕繁殖的古建築。雨燕也對這座古城難捨難分,開始在北京的新式建築中拓展生存空間。近年來,人們驚喜地發現,從天寧寺橋、國貿橋的橋洞縫隙,到北京師範大學的主樓、北京大學的仿古屋頂,雨燕上下翻飛的矯捷身影再次出現。

­“每年我們都會在頤和園八方亭捕捉雨燕,詳細測量、記錄每隻雨燕的體重、體長、喙長、翼長,隨後戴上國際通用的、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特製的金屬鳥環。”中國觀鳥會志願者於方介紹,通過金屬鳥環的不斷回收,可以瞭解到雨燕的遷徙路線、生長狀況和壽命,從而制定更加合理的保護措施。2007年,中國觀鳥會在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和北京市鳥類環志站的指導下,於頤和園開展了首次雨燕環志工作,至今已有10個年頭。“2002年第一次跟着爸爸在北戴河做環志,那年才7歲,憑着對鳥兒的喜愛,不知不覺就堅持到了現在。”於方的女兒於肖末告訴我們,許多同學都受她的影響成爲雨燕的忠實粉絲。

­7月11日,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奧丹接到求助電話,有熱心市民撿到了墜地的雨燕。“將雨燕接回後,我們發現這還是隻雛鳥,每兩個小時就要餵食一次,幾乎離不開人。”奧丹就和其他四位同事輪流值班,晝夜不停地照顧這隻雨燕。7月25日,小雨燕的體重和羽毛都達到了健康標準,被重新放歸藍天。

­“北京適合雨燕生存的建築基本飽和,如果想發展其種羣,就一定要給它們更多繁殖的場所。”張正旺建議,在公園溼地建設科學設計的雨燕塔,在現代化建築外設置巢箱,進行人工招引,爲北京雨燕提供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記者 周夢爽)

­

責任編輯:朱詩卉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