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癌症就在身邊 專家講解腫瘤君的前世今生

癌症就在身邊 專家講解腫瘤君的前世今生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熱播,引發大衆對腫瘤預防和治療的關注。2013年初,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佈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12萬人,平均每天8550人,這意味着全國每分鐘就有6個人被確診爲癌症。根據數據推算,每5箇中國人中就有1 人會患上癌症。腫瘤君如此“貼近”,我們對它的認識又有多少?怎樣才能讓腫瘤君遠離我?如何才能讓腫瘤君滾蛋?我們請腫瘤專家幫我們起底“腫瘤君”的前世今生。

癌症就在身邊 專家講解腫瘤君的前世今生

腫瘤認知:癌症是絕症?其實“腫瘤君”是個慢性病

(2012年11月16日。我失去她了。——熊頓朋友艾米微博)

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熊頓儘管樂觀面對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但在發病一年多後,仍然不治離世。腫瘤君是個什麼樣的傢伙,爲什麼難以讓它滾蛋呢?

腫瘤分爲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我們通常所說的“癌症”其實是指惡性腫瘤。爲什麼會發生腫瘤?其實是人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正常細胞突變成癌細胞,形成局部的新生物腫塊“腫瘤君”。腫瘤細胞可以逃過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快速生長破壞正常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這種“免疫逃避”,也是“腫瘤君”難以滾蛋的一大原因。

不過也並非所有腫瘤都是面目猙獰罪大惡極。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陳冬平介紹,惡性腫瘤可分爲惰性的(低度惡性)、中度惡性和高度惡性的不同類型,其中惰性腫瘤進展較慢,甚至可以通過“勞教改造”後表現爲良性特徵,可以採取觀察的方法,不必除之而後快。陳冬平舉例說,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中的有些類型就屬於這種惰性腫瘤。前列腺癌成爲歐美國家發病率第一位的腫瘤,甲狀腺癌在韓國也排在首位。“科學家分析,爲何生活習慣沒有大改變的情況下,這類腫瘤卻突然爆增,其實這跟診斷水平提高有很大關係,微小的腫瘤更容易發現了”。歐美國家曾有研究對自然死亡的老人屍檢結果發現,其中有六成老者生前患有前列腺癌,但其並不是老人死亡的病因。“具有惰性特徵的前列腺癌是否仍需要積極治療,這是值得商榷的。越來越多的專家提出,比較惰性或低危的腫瘤,尤其是在老年患者身上,可以只採取觀察或較低強度的治療方式可能更適合。”

而對於窮兇極惡的腫瘤君,在現代醫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接近一半的腫瘤已經可以治癒,或者讓患者可以長期生存。有許多早期惡性腫瘤的治癒率已超過90%,影響腫瘤治癒率的最重要因素還是晚期患者,如何才能早期發現腫瘤仍是目前我國腫瘤防治的重點之一。電影女主人公熊頓患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實大多數也可以治癒。不過,這個病的異質性很明顯,個體差異比較大,疾病的確切分型不同,每個患者的預後情況也會不同。資料顯示,相對來說,非霍奇金淋巴瘤總體10年相對生存率達到59%,5年相對生存率達到69%。

腫瘤發現:腫瘤標誌物檢出就是患了癌?未必!

(“暈倒的時候腫瘤跟心臟一樣大,直徑超過10公分。”——熊頓漫畫)

電影女主角熊頓患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她爲什麼沒能提早發現自身的腫瘤呢?腫瘤能不能提早發現?

對此,廣州醫科大學腫瘤內三科主任鄒青峯解釋,多數淋巴瘤原發於淺表淋巴結,如頸部、腹股溝和腋下淋巴結,這些部位有無痛性腫塊時,都很容易發現。但也有發生在結外器官上的淋巴瘤,如胸腔的縱膈、腹腔,這些部位確實不易發現。這類病人早期會有胸悶、咳嗽等症狀,但一般人會以爲是感冒、勞累等引發,不會想到去做檢查。“如果熊頓做了體檢,是一定能發現腫瘤的。最簡單的胸片,就可以看出縱膈增寬,醫生會建議再做進一步檢查。”電影裏,熊頓是在正常工作生活過程中突然倒下的,而另一位淋巴瘤患者李開復曾在微博中說過,自己是在體檢中發現淋巴瘤的。

現在很多單位體檢流行檢查腫瘤標誌物,目前常用的腫瘤標誌物檢查項目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人乳頭狀病毒HPV、EB病毒殼抗原 VCA/IgA抗體和早期抗原EA/IgA抗體等等。是否腫瘤標誌物檢查“陰性”就可以高枕無憂,而腫瘤標誌物“陽性”就代表身體有癌呢?

對此,鄒青峯介紹,腫瘤標誌物檢查,是腫瘤篩查的一種方式。不同的腫瘤有不同的高危人羣,比如乳腺癌,直系親屬得了乳腺癌,才需要針對性去查這種腫瘤標誌物。但國內因爲很多體檢是可以報銷的,所以把腫瘤標誌物也納入其中。而不同的腫瘤標誌物檢查項目,也只針對特定的腫瘤類型有效,如甲胎蛋白AFP,主要針對慢性乙肝病人早期發現肝癌作用比較大;癌胚抗原CEA,主要針對肺癌和胃腸癌。

有的體檢者查出某個腫瘤標誌物異常,便以爲自己得癌了。其實,單一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能診斷爲癌症,有時候體檢前熬夜、過於勞累等都可能導致結果異常。但如果動態觀察到腫瘤標誌物持續升高,則要引起警惕,在醫生指導下進一步做篩查。

專家提醒,市民無需因“恐癌”去做PET-CT、低劑量螺旋CT等高級檢查項目,這些都是針對特定的高危人羣,盲目做檢查,反而給自己增加了輻射機會。

此外,對於基因檢測,專家也認爲,不主張一般市民跟風,有家族遺傳史的市民才建議去做。

腫瘤治療:放化療真的那麼可怕嗎?

“因爲放療性肺泡炎,我得住很久醫院了。除了看美劇別的什麼的做不了,因爲一開口就咳嗽,真nia討厭。”——熊頓微博

手術、放療、化療是腫瘤治療的三大傳統手段。在影片中,熊頓因化療開始脫髮,微博也記錄了熊頓數次放化療後的種種不適反應,引發大衆對腫瘤治療副作用的質疑。

廣州醫科大學腫瘤內科主任鄒青峯時常要在勸病人接受手術或放化療時費盡口舌。“不少人認爲,得了腫瘤,不能動它。手術是去捅‘馬蜂窩’,做了手術腫瘤會擴散。但事實上,腫瘤並不是因爲做了手術才轉移,而是不做手術也會轉移。還有的病人覺得自己年齡大了,就不做手術了。其實能不能做手術,應該結合患者病情交給醫生判斷。”

有的腫瘤手術後需要化療,但病人一聽化療,就覺得很可怕,不肯做。“化療是減少復發轉移的機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化療的副作用也沒有想象得那麼大。”鄒青峯認爲,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認知誤區,醫生爲此要花很多時間去跟病人溝通化療的必要性。化療是針對增殖比較快的細胞,如腫瘤細胞,它對腫瘤細胞的打擊是遠遠大於對正常細胞的影響的。老百姓覺得化療是好細胞壞細胞一起殺,其實只是有少數增殖比較快的正常細胞受影響,比如骨髓、毛囊細胞等。化療的方案有很多種,專科腫瘤醫生會選擇既能讓患者達到治癒的效果,而又不用過度的治療方案,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比如淋巴瘤,化療是基石,少數淋巴瘤有靶向治療藥物,但也是和化療配合使用。“擔心副作用,不做化療或減少療程,治癒的希望會大大下降。”

腫瘤護理:該不該告訴病人“腫瘤君”來了?

熊頓的三位朋友從醫生處得知熊頓患有淋巴瘤後,爲到底要不要告訴熊頓,在餐廳裏起了爭論。——電影情節

事實上,腫瘤醫生和患者家屬也常常面臨這樣的問題:該不該告訴病人實情?

民間有癌症病人是被“嚇死”一說:有的病人,在知道病情前,還是笑呵呵的,一旦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很快就去世了。對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陳冬平認爲,腫瘤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慢性病,絕大多數腫瘤不會立刻要命。目前患腫瘤在短期內死亡的,絕大多數是因爲極度的恐懼導致體內環境變化,老百姓俗稱的“嚇死”,其實在醫學上是可以解釋的。極度恐懼時,抑制了身體的防禦性腺體分泌,“比如腎上腺產生的皮質激素是可以抗腫瘤的,但把這道門關閉了,體內的防禦士兵都下崗了,想保護也保護不了,還給了敵人一個加速生長的機會。”

得了腫瘤,到底要不要告訴患者?瞞着病情會不會對病人更有利?廣州醫科大學腫瘤內科主任鄒青峯認爲,腫瘤是在持續發展的,瞞了一段時間後也會瞞不住,而在瞞的過程中過度保護,還會耽誤治療時機。讓患者直面病情,慢慢接受現實,並在正規治療後產生信心,好過讓他不斷猜疑。而且在現代資訊發達的社會,有知識的患者也會通過網絡瞭解病情,隱瞞並不容易。一個好的腫瘤醫生,也要與病人進行長時間的心理溝通,幫助病人建立信心。

腫瘤預防:如何讓腫瘤君遠離我

“自從生病住院到現在已經五個多月了。我的人生被這場大病割成了兩個時空。病前的我一直是頭彪悍的女紙,仗着自己壯漢型的體格晨昏顛倒,三餐不定。冬天衣不過三件,夏天睡不蓋毛毯。從來沒有爲健康操過心。所以K歌必定刷夜,聚餐必喝大酒,刨去加班的苦逼時光,生活的確五光十色。”——熊頓微博

腫瘤君與生活方式有沒有關係?答案是肯定的。廣州醫科大學腫瘤內科主任鄒青峯分析說,很多腫瘤跟生活方式相關,如大腸癌、乳腺癌。肥胖的人,缺少鍛鍊,得乳腺癌的機率要高很多。腫瘤的發病原因,從內因來看,跟基因突變有關,外因則包括接觸電離輻射、化學物質污染、感染病毒,壓力大、生活不規律也有關係。外因的刺激會加速腫瘤的發生。“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1/3的腫瘤。”

鄒青峯的腫瘤預防建議是:一、飲食均衡。現在的飲食習慣西方化,高脂高蛋白增加,其實不太健康。要優質蛋白、蔬菜水果、粗糧等搭配,吃新鮮食物,少吃醃製、加工食品。二、適當鍛鍊。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比如散步、游泳,年輕人還可以快走慢跑。三、生活規律。不要熬夜、嗜酒、抽菸。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陳冬平分享了自己的十六字養生口訣:均衡營養,有氧運動,平衡心態,合理作息。

此外,陳冬平提醒,“身體發出的信號如果符合固定性、持續性、漸進性這9個字,就具有惡性的特徵,要引起重視。如果符合此特徵的症狀超過一個月,就要去相應的專科醫院專科就診,不要拖延。”這種惡性特徵不一定是惡性腫瘤,也可能是“惡性”高血壓。“我有個同學,出現高血壓,本來每天吃一粒藥就可以降壓,半年後,吃到四粒藥還不能降壓,打電話給我求救。B超檢查發現,是腎結石把一側腎幾乎堵死了,這就是沒有及時注意身體發出的信號。”大多數惡性疾病的形成,機體會多次發出提醒信號,只是不是有多少人注意到罷了。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