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不孕不育 > 淺解“試管嬰兒”

淺解“試管嬰兒”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世界上首例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獲得妊娠成功,並於1978年出生在英國的一個名叫露易斯的嬰兒,當時被稱爲“試管嬰兒”。露易斯出生後各種媒體廣泛宣傳這一人間奇蹟,一時間露易斯成了舉世聞名的重要新聞人物。而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也在1988年3月誕生了。經過30多年的發展,日漸成熟完善的“試管嬰兒”技術,讓許許多多的不孕症夫婦實現了夢想——孕育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據統計,全世界已誕生了400萬試管嬰兒,而目前每年超過10萬個“試管嬰兒”在全球誕生;進入21世紀以來,大約每出生一百個嬰兒中,就有1個是“試管嬰兒”。

淺解“試管嬰兒”

這些都與日益嚴峻的不孕問題密切相關,目前全球不孕症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已經成爲21世紀的第三大疾病,而我國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約有4000萬個不孕不育家庭在承受着沒有孩子的辛酸與痛楚,而且這個數據還在以每年至少10萬的驚人速度增加。因此,爲了每一個想成爲父母的不孕症患者,讓我們來認識下“試管嬰兒”吧。

“試管嬰兒”並非在試管中長大

人們俗稱的“試管嬰兒”技術實際上就是體外授精-胚胎移植技術,其過程是首先給不孕患者注射一定量的能促使卵子生長髮育的激素,然後再通過手術,將體內成熟的卵子取出,並把它放在一個具有一定溫度和培養液的試管內或培養皿中,加入其丈夫的精子,使卵子在體外受精,然後不斷地更換培養液以使受精卵能夠自然地分裂發育至早期胚胎時,再移植到子宮內使其着牀發育成胎兒。之後,經過幾個月正常的妊娠,健康的嬰兒便誕生了。因此,人們形象生動地稱之爲“試管嬰兒”。

什麼情況下才需要或者才能做“試管嬰兒”?

一個寶寶孕育的開始,在於精子和卵子通過輸卵管而結合形成受精卵後,逐漸發育並在媽媽子宮內“定居”,然後經過十月的孕育而分娩。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不孕。對於輸卵管問題如炎症、阻塞等,子宮內膜異位症,精子質量差如少、弱、畸形精子症這些情況,自然懷孕的可能性很低,很可能都需要藉助“試管嬰兒”技術的幫助,因此這些患者需要及早就醫,尋求治療。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多高?花費如何?

早期的“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較低,在10%以下,但隨着科學的進步,技術日益成熟,成功率不斷提高,目前國內開展該技術的醫療機構平均成功率已可達40%,而女性年齡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近年來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年輕的患者(《35歲)成功率超過60%。這個成功率並不是指100對做試管嬰兒的夫婦只有50對可成功,而是指作100次手術可能有50次成功的機會,這遠比正常夫婦同房受孕的機率高得多。正常夫婦同房平均受孕的機率大約在5-6個排卵週期,也就是20%左右。因此對於多年不懷孕的夫婦,建議應儘早到正規醫院就診,儘早得到正確的治療,就能更早地實現心願。

至於費用,正規醫院的收費標準主要包括三部分的費用:術前的檢查費、藥費以及取卵、胚胎培養、胚胎移植等費用,總共約2~3萬元。另外,一般一次取卵可以獲得多個卵子並形成多個胚胎,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剩餘的胚胎冷凍起來,若第一次移植未成功可以行冷凍胚胎移植,而一次冷凍胚胎移植的費用僅3~4千元左右,成功率也可達到40-50%。

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寶寶健康嗎?

不少不孕夫婦擔心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寶寶會“弱智或弱能”,是“非常嬰兒”,特別是之前有一篇文章報道“試管嬰兒們”的智商(IQ)較自然受孕出生的孩子爲低,更引起不少不孕夫婦的疑慮。

實際上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全世界已誕下400萬“試管嬰兒”,早期的“試管嬰兒”也誕下了自己正常的嬰兒,更有醫學上的一些較大的規模追蹤調查及研究均證實了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嬰兒與自然受孕出生的嬰兒在出生缺陷及以後的心智發育上並無顯著性差異。因此想要做試管嬰兒的家庭可以放心。

此外,2010年10月4日,試管嬰兒之父——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證明了試管嬰兒技術的科學性以及其對於我們全人類來說的重要意義。

“試管嬰兒”技術對媽媽有影響嗎?

試管嬰兒技術中需要用到促進卵泡生長及成熟的藥物,且需要將媽媽卵巢裏的較多的卵子取出,那這些藥物會不會對媽媽的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取卵後會不會造成卵巢功能減退呢?

事實上,這些藥物在全球應用已經30餘年了,至今尚未發現嚴重毒副作用的報告;而正常一個月經週期中有很多卵泡都可以發育,到最終多隻有一個卵泡長大併成熟,而其他的卵泡則最後歸於閉鎖——死亡,試管嬰兒技術的促排卵只是讓這些要走向“死亡”的卵子能夠長大併成熟,因此目前認爲取卵對卵巢的功能並無明顯影響,而其長期的影響尚在觀察之中,目前亦無明確的嚴重不良影響。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