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產後月經恢復 產後多久月經纔會來

產後月經恢復 產後多久月經纔會來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產後隨着身體慢慢的恢復,新媽的“老朋友”也知趣地上門探訪。時隔一年之久,這位“老朋友”和新媽難免有些生分了,新媽也因此變得有些焦慮。“老朋友”再次上門拜訪,總有些和以前不一樣的表現,是這位“老朋友”變了,還是它需要時間調整呢?

產後月經恢復 產後多久月經纔會來

新媽想知道 產後多久能見到“老朋友”

 女性在產後的月經恢復是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產後多久月經纔會來?這是個常見的問題。恢復的時間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滿月後即來月經,晚的要到寶寶1歲後才恢復。

產後來月經,可以早在產後33-42天就來,卵巢就可排卵了。此外,在產後6周,也可觀察到排卵過後的黃體存在。因此,如果媽媽沒有餵奶,月經通常在產後6~8周內會來。研究資料顯示,沒有哺乳的產婦,有4O%在產後6周恢復排卵;到了產後8-12周,還沒有恢復排卵及月經的產婦大約只佔35%。哺乳的產婦,在產後12周約有25%會恢復排卵與月經,大多數哺乳產婦通常要到18周才完全恢復排卵機能。不過,很難確定產後第一次月經的確切時間,而且少數產婦會在分娩後馬上開始有少到中量的間歇性出血。

時間:產後月經來的早VS來的晚

1、產後大姨媽,最早有多早

——1個月

沒錯,就是孩子剛滿月的時候,大姨媽就如期而至了。當然,這是在媽媽沒有哺乳、身體各方面狀況良好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如果說產後堅持哺乳,那麼月經一般不會那麼早來。 女性生小孩後,月經週期和卵巢排卵功能的恢復各人不一,如有的婦女產後28天就開始排卵,一個月就來月經。而有的婦女,特別是給孩子哺乳的婦女,恢復排卵和月經週期的時間要晚一些。但無論早晚,總要先排卵,後來月經。

2、產後大姨媽,最晚有多晚

——1年

因爲媽媽堅持哺乳的關係,大姨媽在一年之後才姍姍來遲。哺乳期間,媽媽的腦垂體前葉需要分泌大量的催乳素,以促使乳腺分泌乳汁,因而相對地抑制了腦垂體分泌卵細胞刺激素的作用,使卵泡發育受到抑制,不能發育爲成熟的卵子,所以,在哺乳期的媽媽們,很多在半年至一年內沒有排卵功能,也不來月經,這是正常的。

產後月經量情況分析 爲新媽解疑

【經血量少】

1、原因

有的新媽媽產後月經週期正常,可是經量卻很少,甚至來一點點就完了,這就是“月經過少”的症狀。主要原因是由身體血虛或者外傷性出血造成的,如產後大出血可造成身體血虛,以致月經過少;先天腎氣腎精不足,生產過多等損傷腎臟,以致腎氣不足,最後導致月經過少;有時內分泌正常,而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對卵巢激素的刺激反應減少,或子宮內膜部分粘連,也能發生月經過少。

產後月經恢復 產後多久月經纔會來 第2張

2、預防治療辦法

一般以預防爲主要的手段,新媽媽在平時應從以下方面注意防治:應儘量避免做能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的手術;應將避孕藥與其他避孕措施交替使用,以避免長期使用避孕藥而造成對垂體功能過度抑制。

TIPS:正常的月經量是多少?女性正常的月經量,大概在30毫升50毫升左右,但是這個量是不固定的,而且是因人而異的。如何來判斷月經是多還是少呢?如果每次月經後都貧血,那就是有問題了,應儘快去醫院治療;如果說沒有貧血,也沒有影響你的精力及日常生活,那就不用進行治療。

【經血過多】

1、原因

產後新媽媽如果月經規律,但每次月經的出血量很大,則說明月經過多。月經過多主要是由器質性疾病,如子宮肌瘤所致,但最常見病因還是排卵型DUB。正常情況下,每個月經週期的經血量一般不超過30毫升~50毫升如果超過80毫升,則可診斷爲月經過多。每個人月經週期的經血量都不相同,這隻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判斷了。

2、預防治療辦法

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月經過多,包括手術治療,如子宮切除和內膜剝除。另外也有大量藥物可以治療月經過多,如口服藥物或宮內節育器釋放藥物。產後通常採用藥物治療。

TIPS:新媽媽一定不可以亂用藥。應找出月經過多的原因,才能決定治療方案。自作主張地用藥,弄不好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有些新媽媽因月經不調,求治心切,用激素來治療,結果反而使病情加重。如果對性激素的使用方法、適應症掌握不準或不按醫囑用藥,常可造成月經紊亂、大出血或其他的合併症。因此,不宜濫服性激素來治療月經不調。

產後月經遲遲不來 怎麼回事

產後月經遲遲不來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哺乳、卵巢和內分泌功能恢復慢、產後大出血所致的席漢氏綜合徵等。餵母乳有避孕作用,這是因爲哺乳會使產婦體內的激素上升,從而抑制排卵。席漢氏綜合徵會導致產婦垂體前葉分泌的激素減少,從而沒有月經來潮,還可能會出現如消瘦、消化不良、畏寒、乏力、性器官萎縮等症狀,當出現這些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此外,對於產後長時間月經沒有復潮的媽媽,要警惕再次懷孕的可能。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