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清明節掃墓 如何跟寶寶聊“死亡”

清明節掃墓 如何跟寶寶聊“死亡”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掃墓 如何跟寶寶聊“死亡”

死亡教育包括死亡的本質及意義,對死亡及瀕死的態度、處理及調適。研究者普遍認爲,死亡教育目標是帶給社會更多溫暖,令人們更加正視生命。

專家建議家長,利用清明節氣,可以帶孩子去祭拜已經故去的親人,看看墓碑,告訴他們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上墳掃墓過程中孩子提出有關“死亡”的問題時,家長可以大方地和孩子解釋,由此讓孩子從小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既要珍愛生命,又要正確對待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應注意不同年齡孩子的接受能力,恰當地解釋。小編提醒,家長向孩子解釋“死亡”,過分渲染或避重就輕的方式都不可取,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面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

兒童教育發展中心教學主管認爲,對於孩子的死亡教育一定要做正面的回答,既然孩子們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們對這個問題有疑問,他們只是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已。“有些家長怕孩子對死感到恐懼,不敢在孩子面前說出真相,而是捏造一些故事來哄騙。其實,這樣反而會誤導孩子,不能正確地看待死亡。”例如,有的家長會告訴孩子一些迷信的說法,說人死了並不是永遠消失,以後還會重新開始,這樣,孩子可能會認爲,死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這樣會導致孩子對生命不珍惜,輕易做一些危險的事。

2、根據年齡選擇不同方法

【0-3歲】從心理學研究來看,0-3歲兒童處於對死亡認識的“分離階段”,還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的差別。如果孩子不主動提關於死亡的問題,家長就沒有必要刻意教育。如果孩子提起這方面問題,家長不能避而不答,也不能採取欺騙的做法。親人去世了怕孩子難以接受就說親人沒有死,只是睡着了或者出去一段時間,這都是不正確的。

3歲以下的孩子思維侷限於他能看得到和觸摸得到的東西,離開了這個範圍,他就不會再關注了。因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生死感觸不深,很難明白什麼是死亡,可以打比方地說,有一天他就像汽車一樣,開走了,消失了,不再回到家裏來。解釋不必過多,告訴他以後都不會再看到那位親人在身邊,等他大一些,再向他說明更詳細的情況。

【3-6歲】對死亡認識的“結構性階段”。孩子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動、不呼吸,會玩“辦家家”裝死,但不能辨認“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他也許會對死亡產生興趣,問到家長關於死亡的問題,要明確地告訴他,人死是不能復生的,我們可以鄭重地向死去的親人告別,還可以向孩子解釋,他們爲什麼會死去。

家長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來進行,將死亡的概念具體到孩子身邊能接觸到的小動物、植物身上。如告訴孩子:“人也像小狗一樣,在有生命的時候會陪着主人散步、玩耍,但如果生病了,或者發生了意外,它也許就會死去,那麼什麼是死呢?死就是生命的結束,生命結束後就不能再像活着時那樣跟人玩,也不會再出現和存在,而是永遠地消失了。”對於3-6歲大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解釋不僅易於讓孩子接受,也能讓孩子理解死亡的本質和真相。

【6歲以後】6-12歲是對死亡認識的功能性階段,12歲以上進入抽象思考階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觀。上了小學以後的孩子,一般都對死亡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們已經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不會重現,這時,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死亡。進而做一些安全知識的教育,如,介紹生命是很寶貴的,要如何珍惜生命,亦或是告訴孩子哪些是危險的行爲,爲了愛護自己,在家或是學校都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這樣才能讓自己幸福地生活下去。

3、根據孩子性格“因材施教”

性格也很重要,對悲觀的孩子,要多給正面鼓勵;對過於樂觀的孩子,則要告訴其危險的存在。

外向型的孩子一般會將自己的困惑講出來,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從故事,或者身邊的人事出發,引導孩子開始逐步認識死亡。

內向型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不太擅長表達情緒,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採取主動,適時地用與死亡有關的新聞與孩子交談,讓他試着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積極地引導。

想要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對症下藥,反問孩子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孩子提問了,家長可以反過來問他們:“你覺得死是什麼呢?”“你覺得爺爺奶奶去世了,他們會去哪兒呢?”,從孩子的回答中家長就可以瞭解孩子對死亡問題的關注點和理解力,然後再選擇最恰當的方式回答孩子。家長不先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就會產生對問題的自我的過度的解讀。

幼兒有關死亡問題的“參考答案”

1、爺爺奶奶死了嗎?

奶奶(爺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她(他)會在遙遠的地方想着我們,我們也會想她(他)的,想她(他)的時候,我們就給她(他)燒燒香。每個人都會老,都會死的,就像花開了幾天後就會謝了,小動物病了、老了也會死的,這是大自然的一個規律。我們活着的人,就要好好地、快樂地生活着。

TIPS:家長不特別強化死亡的恐懼,孩子就沒有太多怕的概念,不然古語怎麼會說:初生牛犢不怕虎。

2、死是怎麼一回事?

答:就像自然界中花草樹木的死亡一樣,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他就死亡了,他的身體就停止一切活動了。他不會再移動,不會再有感覺,不會感覺到快樂、飢餓、炎熱和寒冷;他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

TIPS:家長在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要注意用平靜、緩和的語音語調,既要保持科學,又不能冰冷生澀。不能爲了渲染死亡的氣氛,而故意把聲音弄得低沉陰森。

3、爸爸媽媽也會死嗎?

答:是的,我們很多年以後會死亡,但那時我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現在,只要我們每天愛吃飯、愛運動,把身體養得棒棒的,就不會那麼快死亡。

TIPS:當孩子明白死亡的含義時,大多數情況都會產生恐懼感。這時,應該舒緩孩子的情緒,給孩子安全感。

關於死亡的常見錯誤回答

在回答孩子的 “死亡”疑問時,家長往往容易給出不科學的答案,中國經濟網親子頻道提醒,以下幾種常見的錯誤應儘量避免:

1、把“死亡”捏造成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

很多的父母喜歡這樣做,受故事的誘惑,孩子很容易信以爲真地掉進一個幻想的世界裏,而將“死亡”殘酷的一面忘得乾乾淨淨。父母以爲用這種處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遠生活在美好的世界裏,將他們永遠保護在沒有傷痛的世界裏。但這決不是一種健康的手法,因爲往後他們很可能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

2、用 “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

這種方法孩子比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親人或寵物的不安和傷心。但或許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死者,怎麼去那麼久?而產生抱怨,或認爲他們不跟自己說聲“再見”就走而懷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來代替死亡告訴孩子,也不是一種很恰當的方法。

3、把死比喻成“睡覺”

很多大人會跟孩子說死亡就是 “安安靜靜地睡覺,睡好久好久永遠都不起來”。在這樣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個事件,關於這點,身爲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眠,甚至恐懼一睡就會不起,所以要幫助孩子理清死亡與睡眠的差別。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