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小暑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小暑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暑是我們比較傳統的一個節氣,那麼小暑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一下小暑的傳統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小暑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氣溫類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時至小暑,白天開始變短,氣溫一直升高,很多地區熱浪襲人,蟋蟀跑到屋檐下乘涼。

小暑的傳統習俗

1、食新:客家人的憶苦思甜

小暑時節,各地流行“食新”,即吃新米、喝新酒。這一點,客家人尤甚。由於戰亂災荒,客家人從中原不斷南遷。由於許多平原良地被土著或早先來到的居民佔領,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區開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較艱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充飢,或以茨粟雜糧作爲主食,要想吃頓乾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定居後,晚輩對祖先辛勤墾殖、營造良田懷有崇敬之心,自宋朝末年時起,在民間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後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人們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乾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有種憶苦思甜的味道。

具體儀式據文獻記載是這樣的:物品擺放在五穀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後要念:“請五穀大神食新!多謝五穀大神恩澤,五穀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待香火成灰後,便燒上衣紙。然後把乾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請先祖(上輩)們嚐嚐新”,用雙手拜上三拜。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穀的鄉人一同食新,並交流生產經驗,共謀發展生產的計劃。

以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稻穀做出來的乾飯,吃起來香噴噴,富有親切感。一般來說,所請之人都是鄉間的幫工兄弟。久盼的一頓乾飯,加上富有特色的酒菜,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如今,雖然吃乾飯是件常事,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農村普遍盛行。

而在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一起食用。

2、食療:吃麪吃肉消暑排毒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氣候炎熱起來。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意指天氣太熱了,人變得散漫,連三餐都懶得準備。於是,人們通過適當的食療來改善對熱天的不適感。

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爲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

小暑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第2張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爲“吃伏羊”。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說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東晉史家孫盛撰《魏氏春秋》說:“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麪。南朝梁宗懍寫的《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爲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麪、炒麪。所謂炒麪是用鍋將麪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爲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麪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麪可解煩熱、止泄。

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有唱:“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此外,“小暑黃鱔賽人蔘”,相傳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無窮,就是因爲常吃鱔魚的緣故。清代張璐《本經逢原》上,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藥就是鱔魚。鱔魚味鮮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細又嫩,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爲滋補美味。

3、曬伏:衣服書畫“日光浴”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

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爲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爲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櫃裏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藥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曬衣服、被褥。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方稱之爲“曬衣節”或“曬伏”。

小暑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第3張

民間如此,皇家也不例外。每當六月初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曬,宮內的檔案、實錄、御製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曬。

除了皇宮要拿東西出來曬之外,寺廟裏也要拿經書出來曬,俗稱“曬經”。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溼、蟲蛀鼠咬。

4、天貺節

六月初六日爲“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麪”之因,故稱天貺節。

不同地區小暑的傳統習俗

1、臺灣

小暑時節是臺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臺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溫水海域,也是溫水魚羣的羣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臺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2、山東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參考網站:中國新聞網)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