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中醫 > 你知道怎麼使用柴胡嗎?

你知道怎麼使用柴胡嗎?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柴胡適用的病機

你知道怎麼使用柴胡嗎?

清初名醫劉潛江《本經疏證》認爲,柴胡以昇陽爲用,“蓋柴胡非徒暢陽,實能舉陰,非徒能暢鬱陽以化滯陰,並能俾陽唱陰隨……六氣因鬱而升降之機阻者”,皆可用之以轉其樞。

鄒潤安由此而認爲,“則柴胡之用,必陰氣不紓,致陽氣不達者,乃爲恰對。若陰氣已虛者,陽方無依而欲越,更用昇陽,是速其斃耳,可乎!故凡元氣下脫,虛火上炎及陰虛發熱,不因血凝氣阻爲寒熱者,近此,正如砒鴆矣。”這段話很關鍵,它指明瞭柴胡所適用的病機以及誤用所帶來的危害。王孟英在《重慶堂隨筆》的批語中對鄒氏此說作了充分的肯定,並例舉了自己親聞的一個由於肝陰素虧而失明,後又誤用柴胡致兩脅脹痛,且巔頂發熱如火的實例。張錫純亦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過一患者因肝陰素虧更用柴胡、枳實,致全身顫抖不止、怔忡煩亂而病危。此外,如張景嶽、徐靈胎、葉天士等醫家也大多持此類似的觀點。

現在,雖然有的《中藥學》教材也明確柴胡“真陰虧損,陰虛火旺者宜慎用”,但也有人對“柴胡劫肝陰”一說持保留態度,認爲自己用柴胡尚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鄒氏關於陰虛陽越忌用柴胡的告戒還是有道理的。

柴胡能通上焦

柴胡能通上焦,這從仲景描寫小柴胡湯之效“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一段話中可得見。

鄒潤安對此解釋說:“上焦不通則氣阻,氣阻則飲停,飲停則生火,火炎則嘔吐。半夏、生薑能止吐蠲飲,然不能徹熱;黃芩能徹熱,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其惟柴胡乎!”他認爲,小柴胡之主證往來寒熱也是由於上焦不通所致,“蓋惟痰凝氣滯,升降之機始阻。當升不升,則陽怫怒爲熱,當降不降,則陰鴟張爲寒。”在此用柴胡,正是拔樹尋根之治。

小柴胡證也有不往來寒熱的。由於傷寒中風多見嘔逆或乾嘔,只要無麻黃、桂枝證,但見喜嘔一證,則雖發熱者,便可用柴胡湯。還有一類既不往來寒熱,也不嘔,但是如果有心下滿、脅下滿、胸脅滿、脅下硬滿,心下支結、心下急鬱郁微煩等症狀者,皆屬於上焦不通,也可用小柴胡湯。故柴胡實爲通利之藥,《本經》謂其“推陳致新”,誠非虛語。

“旋其中樞”用柴胡

非上焦不通而用柴胡,是由於中樞不旋而升降失常者。其證或見“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即少陽兼裏虛寒證,見《傷寒論》第100條);或見“少陰病,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即四逆散證)。出現這些症狀,也是由於陰陽升降之機失常所致。鄒氏說:“‘咳’、‘悸’、‘小便不利’,不降也;‘腹中痛’、‘泄利下重’,不升也。病同一源,或爲不升,或爲不降,亦可見其中樞不旋矣。旋其中樞,舍柴胡其誰與歸?”

再以治瘧母及癥瘕的鱉甲煎丸爲例,鄒氏說:“夫鱉甲煎丸其意在攻堅,堅去而樞機不轉,則病邪與氣血相溷,必復結於他所爲患。因此在本方中不僅用柴胡,且量稍重(六分),得君藥(鱉甲十二分)十分之五。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它在薯蕷丸(其意在補虛)中的比例(即六分之一)。故鄒氏說“欲攻堅者,轉樞機爲要”,這就爲我們治療癥瘕一類疾患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柴胡非治勞之藥

關於用柴胡治勞,醫家歷來有爭論。對此持批評和反對態度的如寇宗奭,他說“苟無實熱,必不得用”。而李時珍又非議寇氏之論。鄒潤安則引仲景所謂“男子平人,脈大爲勞,極虛亦爲勞”之說,認爲“脈大,陰虛也;極虛,陽虛也。勞有兩途,陰虛、陽虛盡之矣,而可用柴胡耶?”然而,他又自已提出疑問:爲何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之薯蕷丸用了柴胡?對此,他認爲寇、李二人所言“多爲似勞非勞者誤耳”,並不符合古人之旨,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勞證,而是屬於《金匱要略》說的“五臟虛熱”。他引用徐忠可的話說:“曰虛熱,以別於實邪也,謂五臟之間爲虛邪所襲,因致血氣滯而不暢,則表裏之間虛邪作熱,惟虛邪四時皆有之……柴胡爲半表半里和解之品,且能暢發少陽生生之氣,四時鹹用焉。後人逍遙散等方,此其嚆矢也。而謂之勞,則亦失其實矣。”

鄒潤安在《本經序疏要》卷七論虛勞篇中還說:“虛由於自然,勞因於有作。譬諸器物,虛者製造之薄劣,勞者使用之過當。仲景論虛勞,凡言勞者必主脈大。雲脈浮,脈浮弱而澀,脈虛弱細微,脈沉小遲,皆不謂勞。則可見勞者脈必大,虛者脈必小。勞者精傷而氣鼓,虛者氣餒而精違。”在這裏他對虛與勞作了清楚的鑑別,雖然二者也有共同之處,如都可兼有消渴、吐唾血、腰痛、陰痿、崩中等症狀,在治法上也比較接近(如補、安、益、養等)。就在此虛勞篇中,他一共列藥65味,無非補精補氣兩端,但其中卻未列柴胡。可見他認爲柴胡非治勞之藥,以其並無補益五臟之效也。

總之,“柴胡之爲物,其用在陽爲陰蠱”,故柴胡主疏,能通上焦及旋其中樞,昇陽,開氣分之結,凡痰凝氣滯、升降之機受阻及有癥堅者多用之。惟陽乘陰位,陰逼陽浮者忌之,否則禍患之來捷於桴鼓。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