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歷史朝代 >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毫無疑問,那是一個悲劇人物。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史書工筆之上普遍記載,隆裕太后其貌不揚,身材瘦弱還有些駝背,光緒帝一點也不喜歡這位年長三歲的表姐,拒絕跟她同房,因而她也沒機會生下一男半女,這種事就連手段強硬的慈禧也幫不了她。作爲慈禧的內侄女,隆裕太后自然也被歸爲“後黨”一類,每每想到她有可能是慈禧派來監視自己的,光緒便對其更加厭惡,別說男女之間的愛慕,甚至於連最基本的尊重和善待也做不到吧。後人雖對隆裕太后坎坷寂寞的宮廷生活多有同情,然而亦不乏拿她與珍妃作比的論調,既然珍妃是美麗、知性、先進的代表人物,隆裕自然就是醜陋、陰暗、守舊的化身了,甚至有人猜測,珍妃受到慈禧的諸多凌虐,以至於最後將其投井處死,一概都是隆裕出於嫉妒在背後挑唆的結果,這顯然是後人有意美化珍妃,妖魔化隆裕的結果。

其實隆裕只不過是個封建社會中比較典型的逆來順受的婦女,她與光緒的婚姻固然是慈禧一手包辦的政治婚姻,可是既然慈禧做此安排,她也只有順從,並將她從小愛護的表弟光緒視爲丈夫,真心真意地對待。光緒因對這段婚姻的不滿與慈禧產生矛盾,轉而遷怒於隆裕,在她來說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然而她畢竟是皇后,有母儀天下的責任,說她嫉妒后妃,在慈禧面前挑撥離間,實在是冤枉她了。很顯然,怯懦如隆裕太后,決計不是這樣一個狠毒之人。

隆裕太后爲大清謝幕

滿清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統治神州大地長達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近代,大清朝終被北洋軍閥所推翻,而作爲光緒帝遺孀的隆裕太后,則無疑是爲大清謝幕之人。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第2張

庚子年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而國內各地的革命運動也如星火燎原般勢不可擋,滿清統治勢力已無力挽回日薄西山的敗局。轉眼辛亥革命爆發,攝政王載灃不得不重新啓用袁世凱爲內閣總理大臣,從此,手握北洋軍隊大權的袁世凱對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不再加以掩飾,索性以槍桿子爲後盾,迫使隆裕太后接受“清帝退位,讓位共和”。隆裕自知在政治手腕上無法與已故的姑母慈禧太后比擬,更況她與溥儀不過是一對無依無靠的孤兒寡母,無力於大廈將傾之時力挽狂瀾,因而只得屈辱地同意簽下退位詔書,成爲親手爲大清朝敲響喪鐘的謝幕者。

1912年2月22日,在乾清宮召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上,隆裕太后當着清室王公大臣的面,親手頒佈退位詔書,宣佈“接受共和,退位讓國”,一衆大臣聞言當即失聲痛哭,哀悼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國運就此終結。作爲大清的謝幕者,隆裕太后往後的人生亦悽慘不足爲外人所道。下詔遜位後,有感自己是大清江山的千古罪人,隆裕內心頗多自責,終至疾病纏身,身體每況愈下。1913年2月22日,在親眼見證大清朝謝幕僅僅一年後,46歲的隆裕太后於長春宮病逝,死後雖得享哀榮,卻不過是北洋政府演繹的一場政治秀。

隆裕太后爲什麼要退位

近代史上,隆裕太后是親眼見證大清朝謝幕的末代皇后,那麼隆裕太后爲什麼要退位呢?又是什麼令她忍受滿腹屈辱同意在交出權柄的詔書上加蓋玉璽的呢?讓我們將歲月的年輪倒回一百多年前,重新審視那個在軍閥的鐵蹄中已然日薄西山的滿清王朝。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第3張

武昌起義爆發後,神州大地上各種革命運動已然越演越烈,軍閥割據,派系鬥爭不斷,北洋軍閥取代滿清王朝的統治勢力,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彼時隆裕太后帶着年幼的溥儀皇帝依然居住在紫禁城中,表面上雖然依舊是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然而軍政大權一概沒有,說得更明白點,不過就是一對可憐的孤兒寡婦,任人擺佈而已。由於皇族內閣早已解散,此時大清的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身爲總理大臣的袁世凱手中。袁世凱一直野心勃勃,欲先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後恢復帝制,而當時軟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由此,經南北議和,雙方終於議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優待皇室。命運終究將軟弱的隆裕推上了歷史舞臺。隆裕太后爲什麼要退位?因爲,面對虎視眈眈的滿蒙王公,面對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宮,隆裕束手無策,除了退位,別無他途。親手斷送大清二百餘年基業,隆裕痛心疾首,卻無可奈何。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迫於北洋軍閥的重重壓力,終於含淚簽發了大清朝的最後一道上諭-——《退位詔書》。至此,大清朝長達268年之久的統治宣告結束,不久之後,隆裕太后也在久病纏綿後鬱鬱而終。

隆裕太后擬退位詔書前後

1912年2月22日,紫禁城還未走出冬季的陰霾。在乾清宮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上,隆裕太后親手頒佈退位詔書,宣佈清帝退位,標誌着綿延中國歷史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煙消雲散,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國運正式完結。外人或許很難想象,在隆裕太后擬退位詔書前後,受到滿蒙王公及北洋軍閥怎樣軟硬兼施的逼宮,因而,縱然這個才能資質皆平庸的寡居婦人對親手葬送大清二百餘年的基業有多不甘心,也只得順應歷史的潮流,在退位詔書上加蓋寶璽。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第4張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爲大清朝的傾覆敲響了喪鐘,武昌起義的猛烈炮火摧毀了這個腐朽帝國的最後一根支柱。彼時,手握北洋軍政大權的袁世凱急於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立刻將矛頭指向了上下矛盾重重的滿清皇族,迫使無依無靠的隆裕皇太后母子宣佈清帝退位,讓位共和。1912年1月1日,由辛亥革命核心成員組成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近代史由此進入了民國時期。

在各地越演越烈的革命風潮下,袁世凱再度逼宮,並以內閣總理身份承諾“優待皇室”,隆裕太后在內外重重壓力之下,只得妥協,同意簽訂退位詔書,同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當着衆王公大臣的面,擬定退位詔書並加蓋玉璽,正式宣佈退位讓國,滿朝文武無不悲從中來,痛哭流涕。清帝退位後,曾經轟轟烈烈的大清朝樹倒猢猻散,此後的民國迅速陷入軍閥混戰的亂局之中。隆裕太后在擬定那份令她抱憾終身的退位詔書一年後黯然離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