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專家解讀超級細菌:細菌在醫院被煉得百藥不侵

專家解讀超級細菌:細菌在醫院被煉得百藥不侵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超級細菌”,是依據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在我們濫用抗生素的環境中,而橫空出世的,請警醒!

專家解讀超級細菌:細菌在醫院被煉得百藥不侵

採訪專家: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喻榮彬博士

1

抗生素是“道高一尺”

超級細菌的產生,緣於我們用抗生素來殺滅病菌以治病。

病菌,就是能使人或其他生物生病的細菌。

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細菌分裂時,菌細胞首先增大,染色體複製,細胞壁橫向分裂,一邊一個染色體,這樣就形成了兩個子代細胞。在適宜條件下,多數細菌繁殖速度極快,分裂一次僅需時20~30分鐘。

細菌還以遺傳重組的方式進行繁殖。即單個細胞通過突變、轉化、轉染、細菌接合等方式獲得新的“遺傳微粒”脫氧核糖核酸(DNA),發生遺傳變異,形成新的細菌,然後再通過二分裂方式,將重組的基因組代代傳下去。

人類爲了治病,發明了抗生素,不同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殺滅病菌的能力。如,青黴素會使病菌細胞壁變得虛弱,無法阻擋水分,使細胞吸水膨脹,爆裂而死;有的抗生素可干擾細菌細胞內部或表面的酶的功能;有的抗生素是攻擊細菌的單染色體,干擾它的DNA,擾亂它的再生能力,阻止它在人體內快速繁殖、橫衝直撞。

2

細菌被逼“魔高一丈”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當抗生素出現後,細菌開始非常“聰明”地“研究”抗菌藥物,創造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所有抗菌藥對細菌都是“攻其一點,不計其餘”,有明確的“標靶”。於是,有些細菌就學會了改變自己,讓抗生素認爲自己不是它要消滅的敵人——“標靶”,而放過自己,從而使抗菌藥物無法起作用。細菌“偶然找到”的對付抗生素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厲害的一招就是細菌產生一種物質,使抗生素分解或者失去活性,比如NDM-1產生的金屬——β-內酰胺分解酶,可分解β-內酰胺環結構,從而使絕大部分抗菌藥失效。

有的細菌還會很聰明地將耐藥基因編碼一個“通道”,安置在細胞膜上,將進入細菌細胞的抗生素排出,使抗生素濃度低於致死劑量。

每一種抗菌藥物進入臨牀後,伴隨而來的就是細菌的耐藥,即細菌在藥物高於人類接受的治療劑量濃度下,仍能生長繁殖。於是,1960年,出現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1990年,發現了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耐鏈黴素的“食肉鏈球菌”;2000年,出現了對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種抗生素的耐藥性達100%的綠膿桿菌,以及對西力欣、復達欣等16種“高檔”抗生素的耐藥性高達52%~100%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等。

3

細菌之間“鄰里互助”

“超級細菌”的煉就,還緣於耐藥菌將自己的耐藥能力,以“鄰里互助”的形式,肆意地輸出。

細菌有一種非常可怕的特性,就是不同種類的細菌可以互相交換遺傳物質,在生物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爲“質粒交換”。而迫使細菌間進行“質粒交換”的導火索,就是抗生素的廣泛濫用!

因爲抗生素的濫用,使人體環境對所有的細菌來說,都變得十分惡劣,於是細菌通過突變、自然選擇等招數“適者生存”,並使出了一個巧妙的絕招——“鄰里互助”。

“鄰里互助”,是細菌通過一種突變方式——“細菌接合”,傳遞遺傳物質。即,一個細菌的DNA,通過特殊的蛋白質結構,接合菌毛,轉移到另一個細菌裏去。

由於長期進化和自然選擇,某些細菌所獲取的耐藥能力,會保留於細菌基因之中,存在於細菌染色體上,或者存在於染色體外的一種遺傳物質——質粒上。許多細菌都含有包含染色體外DNA的質粒。

“鄰里互助”能使那些沒有抗藥性的細菌,“狡猾”地轉移到相鄰的具有抗藥性的菌種上,通過質粒的交換,獲取對某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DNA質粒,因此也就獲得反抗這種抗生素的能力,然後將這種能力代代相傳。霍亂病菌就是通過這種手段,從大腸桿菌身上獲得了對四環素的抗藥性的。

MRSA,也是通過此方式獲得了對多種抗生素的耐藥性的。MRSA菌株本來是怕青黴素的,但青黴素對革蘭陰性細菌並不起作用,而少量MRSA菌株通過“鄰里互助”,“移居”到革蘭陰性細菌上,迅速獲得了革蘭陰性細菌的抗青黴素基因,而獲得了抗青黴素的能力。#p#副標題#e#

4

“超級病菌”橫空出世

“超級病菌”,一開始只是耐藥病菌,但是它們在與抗生素的競爭中,會不斷地升級換代,以致抗藥能力越來越強,終致“百藥不侵”。

起初,青黴素幾乎能百分之百地摧毀葡萄球菌,30年之後那個數字已降到10%;1960年大部分醫生在二甲氧西林的幫助下放棄了青黴素。新藥摧毀了耐青黴素葡萄球菌的抵抗,但這個戰果僅維持了幾年,MRSA再次戰勝了二甲氧西林。

更復雜的抗生素出現了,但MRSA不斷地獲得更強大的抗藥性。目前能夠摧毀MRSA感染的藥物正在不斷增多,除了傳統的糖肽類藥物萬古黴素和替考拉寧,還有利奈唑胺、替加環素和達託黴素。

但一種腸球菌已對萬古黴素產生了抗藥性。而在醫院裏,這種腸球菌和MRSA經常是寄生在病人傷口繃帶上的鄰居,我們有理由擔心腸球菌會無私地將自己的祕密武器轉交給MRSA。

今年爲人們所認識的“超級細菌”NDM-1和KPC等,都經歷了一番百鍊成魔的過程。

5

“NDM-1”所向披靡

稱“NDM-1”爲“超級細菌”並不準確,因爲它不是細菌而是基因。在各種細菌中的NDM-1是以DNA的結構出現,因此被稱爲質體才合適。

2010年8月,英國和印度的研究者稱,他們在一些赴印度接受過外科手術的病人身上找到了一種特殊的細菌,這種細菌含有一種酶,它能存在於大腸桿菌等不同細菌DNA結構的一個線粒體上,並讓這些細菌變得威力巨大,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具備抵禦能力。

其實在2009年,卡迪夫大學的研究者蒂莫西·沃爾什就已經在一名瑞典病人感染的大腸桿菌和肺炎桿菌中確認了這種酶的存在,並將之命名爲NDM-1。

NDM-1幾乎可以跨越不同的細菌種類,也就是說它可以廣泛地存在於各種細菌的DNA中。通過“質粒交換”,它可在細菌中自由複製和移動(現階段多出現在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細菌內),從而使自己擁有傳播和變異的驚人潛能。

NDM-1基因之所以引起醫學界的深切擔憂,是因爲此種基因產生的抗藥性,能夠抵禦除了替加環素和多黏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在某些病例中,則可以對抗所有抗生素。也就是說它可使各種病菌變成“超級細菌”,令“超級細菌”可以廣泛傳播。

6

誕生地主要在醫院

超級細菌,如此抗藥,讓人十分恐慌,但專家認爲,大可不必如此,因爲現階段,它還只是“感染”,而非“傳染”,不會像流感等傳染病那樣在人際間大範圍地暴發、傳播。而感染,也主要發生在醫院,被感染的一般也只是慢性病患者、年老體弱者和嬰幼兒,以及手術患者等。

醫院爲何是煉就“超級細菌”的熔爐?原因是,被病菌感染的病人到醫院了,醫生用抗生素給他們治病,病人的內環境對細菌來說,立刻惡劣起來。

各種各樣的被病菌感染的病人彙集到醫院,總有人攜帶着對某種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病人間可能交叉感染,爲細菌“鄰里互助”,進行“質粒交換”提供了方便,於是抗藥菌不斷地升級換代,一個個“超級細菌”就誕生了。

到醫院的病人機體抵抗力本來就弱,於是給了超級細菌“感染”的可乘之機。

研究發現,在醫院內感染MRSA的機率是在院外感染的170萬倍。美國的詹姆斯·沃勒考特在兩年前,因爲膝蓋脫臼到醫院做手術,MRSA通過術後留在膝蓋中的鈦釘侵入他的身體,壞死的肌肉幾乎讓他癱瘓。在美國,像沃勒考特這樣在住院時遭遇MRSA的每年有近10萬人。

“攜帶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之所以會“生於南亞,長於歐美”,就是因爲歐美人愛到印度等南亞國家去,做價格低廉的腎臟移植手術、骨髓移植手術、透析、生產、燒傷治療或整容等手術。

專家介紹,自超級細菌出現後,我國各醫院已通過各種措施加強了院內感染控制,通過設立監測哨點及時分離、鑑定出超級耐藥細菌,並採取針對性的措施。

不過,英國也有10例感染出現在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海外治療的病人身上。那我們怎麼預防呢?注意個人衛生,認真洗手,洗手可起到稀釋有害菌的作用,減少病菌進入人體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提高體質”,這對抵禦“超級細菌”入侵非常有效。

但是,如果這種“超級細菌”在特定條件下將自己含有抗藥特性的基因轉移給另外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和侵襲性的細菌,讓它們搖身一變,變成“超級細菌”,那麻煩可就大了!

7

超級細菌“成長經歷”

在世界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帶有NDM-1基因的細菌,因它能水解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如青黴素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頭孢類等抗生素,因而對這些廣譜抗生素具有耐藥性,所以被稱爲“超級細菌”。

今年6月,一名曾在巴基斯坦出車禍,並在那裏接受短暫治療的比利時男子死亡了,醫生說,他在巴基斯坦入院治療時感染了NDM-1細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印度和巴基斯坦有超過170人感染了NDM-1細菌;英國超過70人感染;巴西183人感染,18人死亡;曾赴印度接受手術的3名澳大利亞人確診被感染;美國、加拿大、澳洲及荷蘭等都有類似感染報道。

我國近鄰日本9月6日緊急宣佈:致9人死亡的“超級細菌”來自印度;我國臺灣攝影師赴印度工作也被感染;現在我國大陸也發現了它的魔影!

“超級細菌”是一種通俗說法,其共性是對絕大部分抗生素有強勁的耐藥性,故更準確地說,應稱爲“耐多藥細菌”。

在其名單上,除NDM-1外,還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VRE(耐萬古黴素腸球菌)、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等。

2007年10月16日,美國斯湯頓河高中的學生把縣校區主管帶到學校,該校的一面黑板上寫着“懷念阿斯頓”的字樣。阿斯頓是一名17歲的學生,他因感染了一種被稱爲MRSA的“超級細菌”而死亡。

之後,這位主管決定關閉該縣的全部21所學校。同一天,美國發出了MRSA蔓延的警示。密西西比、北卡羅來納、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等五六個州同時發現有學生和運動員感染了MRSA細菌。 MRSA是1961年在英國被首次發現,它的致病機理與普通金黃色葡萄球菌沒什麼兩樣,但危險的是,它對絕大多數抗生素不起反應,體弱的人感染後會造成致命炎症。MRSA一度在美國蔓延,估計每年造成9萬多人嚴重感染,致死人數甚至超過艾滋病。

今年10月20日巴西官方宣佈,在全國16所公私立醫療院所中發現了新的超級耐藥細菌——“碳青黴烯酶肺炎克雷伯氏菌”,簡稱KPC。雖然與今年來勢洶洶的發源於印度的“NDM-1”名字不同,但同樣對所有的抗生素所向披靡。

在巴西,這種細菌目前已確診病例135起,奪走至少15條人命!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