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中國泡菜佔領韓國 韓國政府想採取這一手段提高國產泡菜的競爭力

中國泡菜佔領韓國 韓國政府想採取這一手段提高國產泡菜的競爭力

來源:妖孽男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4月14日訊,韓國《亞洲經濟》4月13日報道稱,世界泡菜研究所12日發佈數據顯示,2017年韓國從中國進口泡菜規模爲27.56萬噸,較前一年的25.34萬噸增長了8.8%。韓國泡菜進口規模從2015年起連續3年呈現增勢。

中國泡菜佔領韓國 韓國政府想採取這一手段提高國產泡菜的競爭力

資料圖?泡菜 張玉軍攝

目前,韓國大部分的餐廳均使用中國產泡菜。世界泡菜研究所去年9月發佈的報告顯示,韓國泡菜消費量中,進口比重約佔35%。餐廳使用的泡菜中89.9%爲中國產,進口泡菜價格低廉成最主要原因。

在“進口泡菜”大舉走入韓國人餐桌的形勢下,農林畜產食品部12日發佈了《泡菜產業振興綜合計劃》,力爭在2022年以前將國產泡菜比重較2016年提高5%以上。爲此,農心畜產食品部制定了6項戰略。首先,政府將重點發展醃製白菜產業,提高價格競爭力,計劃將目前18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的醃製白菜市場規模在2022年以前提高至2500億美元。泡菜醬料等相關市場規模也將增至3500億韓元。

韓國政府還將提高泡菜的味道和品質,將採取與標註牛肉等級相似的制度,提高韓國泡菜的競爭力。政府還將加強泡菜原產地的監管,杜絕進口泡菜非法在市場流通。此外,通過加大海外宣傳力度,促進泡菜出口。但專家預測,由於中韓兩國泡菜價格懸殊較大,因此本次發佈的相關戰略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數。

(原標題:韓媒:中國泡菜佔領韓國餐廳 價格低廉系主因)

喝希臘的烏佐酒——國內多翻譯爲“茴香酒”,其實最主要的成分是南歐常見的調料茴芹,叫“茴芹酒”更準確吧——的經歷挺有趣,把無色透明狀的酒倒入冰水中它就會變爲乳白色,看上去類似米酒一樣“人畜無害”,味道也是甜中略帶清苦,可酒精度卻是40度,不知不覺就把人能喝高了。

作者:周文翰

中國泡菜佔領韓國 韓國政府想採取這一手段提高國產泡菜的競爭力 第2張

烏佐酒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4世紀出現的另一種希臘著名烈性蒸餾酒齊普羅,據說是馬其頓阿索斯山上的東正教僧侶首先發現釀酒過程中剩餘的果渣可以製成蒸餾酒,然後傳到周圍地區,這實際上是貧困山區的村民“物盡其用”的一種節儉做法,後來演變成特殊的地方風味和烈酒類型。這以後希臘人就嘗試蒸餾各種香料制酒,1856年在泰利納沃斯出現了第一個現代烏佐酒廠。

烏佐酒是由葡萄酒多次蒸餾而成,香氣主要來自茴芹以及小茴香、八角茴香等。有的品牌是把茴芹等香料混合後與酒一起蒸餾,有的則是用蒸餾後的酒與茴香精油等直接調配而成,不同廠商會在香料的配比上有所不同,還會加入乳香、丁香、肉桂、小豆蔻、胡荽等調味香料。茴芹精油的一些成分可以溶於高濃度的酒精但不能溶於水,所以加入冰水酒精度降低後就有一些無法溶解的成分以液滴的形式混在水中,讓杯中變得渾濁猶如出現了乳白色雲絮。

在西班牙我還曾吃過用茴芹醃製的小茄子,估計是受到中東飲食的影響吧。茴芹原產地中海東部和西南亞地區,古人對它帶有香辛味道的種籽很早就開始利用。曾是製作木乃伊的防腐香料之一,傳入希臘、羅馬後也大受歡迎,在羅馬帝國,人們用它來調味一種放在月桂葉上烘焙的香料糕餅,名爲Mustaceus,節日盛宴後食用可以幫助消化,也是一種治癒失眠症的草藥。

茴芹是傘形科茴芹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傳入中國後又稱爲懷香、西洋茴香、洋茴香、大茴香、歐洲大茴香。散發的甘草香味類似小茴香,但更強烈。

茴芹的種籽(茴芹籽)是月牙形,表面堅硬,具有類似小茴香、薄荷、甘草的香味,可以直接,或者碾碎後用於餅乾、蛋糕、麪包、芝士、泡菜和肉食、海鮮中,也可用來製作甘草糖、止咳糖、糖果。作爲香料,南歐、德國菜餚裏經常用大茴香,中世紀時英國一度也非常流行,以致於政府規定進口大茴香需要徵稅,讓進口茴芹籽一下子變得價格昂貴。傳入西亞、南亞後成爲阿拉伯和印度菜餚中的常見配料,印度有些地方的人還咀嚼它作爲口腔芳香劑。現在歐洲、近東、北非、中亞、南亞、北美都有栽培,西班牙、土耳其、埃及等地常見。

16世紀茴芹傳入美洲,當地人栽培並將其作爲草藥、香料和調味劑。在哥倫比亞,它被用作原料釀製一種名爲 “火焰之水”的酒精飲料。茴芹的根部有時也可用來釀造葡萄酒,種籽或者種籽榨出的油也被蒸餾加入各種酒類中調味,比如意大利的珊布卡、希臘的烏佐酒、法國的帕斯蒂都是當地人常喝的餐前開胃酒,細品可以發現茴芹的味道。茴芹的幼苗可作青菜或沙拉配菜用。

茴芹可能在唐代已經從中亞傳入中原,《唐本草》中有記載,與其他香料混淆稱之爲“懷香”,主要是入藥,作爲香料沒有在中原流行,侷限在受到西亞、中亞影響的新疆一帶使用。現在還主要在新疆部分地區栽培。

在印度看到有些地方的人直接咀嚼茴香籽,算是一種清新口腔的嗜好品。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吃茴香餃子後口裏存留的那一股清苦味道。當時還學過魯迅的文章《孔乙己》,曾想象過“茴香豆”是這樣一種南方美食,後來去紹興旅行時才發現這在當地是常見的零食,就是把蠶豆煮一會後加入茴香、桂皮、醬油和食用山萘等文火慢煮,使調料的味道慢慢從表皮滲透至豆肉中,煮透以後冷卻後即成。

茴香是傘形科茴香屬植物,原產地中海沿岸,特點是莖是中空的,可以長到一兩米高,開小小的黃色花朵,結出的種籽具有辛香甘甜的味道。它的適應性很強,在北歐、亞洲、北美、澳大利亞等地溫帶地區都有大量野生蔓延。

茴香乾燥成熟的果實作爲進口香料可能魏晉時候已經傳入中原,魏末嵇康在《懷香賦序》中說:“餘正月登歷山之南,見懷香生於草叢之間。曾見斯草,植於廣廈之庭,或被帝王之圃,被棄此處,竊怪之,速採之而回,植於中庭。麗花則珠採婀娜,芳實則可以藏書。”

它傳入之初被當作珍貴藥草和香料,之後逐漸流散到民間野生。大概後來有了味道更爲香醇的香料,茴香只好降低身份,人們開始用茴香籽、曬乾的莖葉調味,南北朝陶弘景的時候已經提到人們用“懷香”當調味品,“煮臭肉,下少許,無臭氣。臭醬入末亦香,故曰茴香”,也就說可以遮蓋腐敗的肉的味道,讓香味回來,所以叫“回香”。除了用種籽調味,人們也食用其嫩綠的莖葉,如涼拌茴香葉、茴香餃子之類。

小茴香容易生長,各地多有栽培,而且常常和其他近似的傘形科植物混淆或者“同名異物”,如內蒙古、吉林、甘肅等地有把傘形科植物蒔蘿的果實(蒔蘿子)稱作小茴香的,山西則把葛縷子的果實(葛縷子)稱作“小茴香”、山小茴、野小茴、野茴香籽等。新疆一些地方也把孜然稱爲“小茴香”。

對中東、南亞、北非、東亞人來說這是常見的香料,現在在北美也常能見到。印度、中東的人大量食用茴香籽調味。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洲地區除了用茴芹籽、莖葉調味,還把新鮮的結球茴香的地下鱗莖當作蔬菜,味道介於芹菜和八角之間,鮮嫩的可以直接生食做色拉,老一點的用來燉湯。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