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社會萬象 > 醫藥代表稱做好長期只拿底薪準備 充滿擔憂和迷茫

醫藥代表稱做好長期只拿底薪準備 充滿擔憂和迷茫

來源:妖孽男    閱讀: 9.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網傳圖片顯示,上海某醫院向上海諾華貿易有限公司和北京諾華製藥有限公司發送處理建議函,稱對方四名醫藥代表涉案件,要求開除。

天眼查顯示,上述兩家公司同屬於諾華中國。對於該份建議函,諾華中國8日向中新經緯提供的聲明稱,諾華中國收到來自某醫院的一份函件,其中涉及所稱的兩位該公司醫藥代表。諾華對此事件高度重視。經查證,函中提及的一位人員已於2018年從諾華離職,另一位並未被諾華聘任過。諾華始終秉持高道德標準進行合規運營。針對此函所反映的情況,仍在進一步調查和溝通中。

醫藥代表稱做好長期只拿底薪準備 充滿擔憂和迷茫

北京信凱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曉光向中新經緯解讀稱,從法律關係而言,作爲醫療機構無權要求醫藥企業對其員工的崗位進行調整,甚至開除特定員工。但這也是個明確的信號,反映出當前醫療反腐行動正全方位、全鏈條地迅猛開展。

“禮物、款待和招待必須適度、合理”

既然醫院無權要求公司開除醫藥代表,那麼,醫療機構能否驅逐醫藥代表?

張曉光分析稱,醫院限制或者禁止醫藥代表進入醫院等規定可以理解爲醫院對內部日常工作秩序進行管理設定的規章制度。醫療機構有權在其物理空間內部或者對其自身所屬員工,依據其自行制定的規章管理制度實施管理。但是,這類規定的效力僅及於其內部,而對於外部,醫療機構僅能夠依據雙方之間建立的基礎法律關係,通常是合同關係,對醫藥企業提出建議,此類建議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中新經緯在諾華官網檢索發現,諾華此前發佈《反賄賂政策》,於2020年11月生效。其中明確表示,不賄賂任何人。原則上,不得對有關人士進行賄賂,也不得利用中介,如代理人、顧問、分銷商或任何其他業務夥伴進行賄賂、顧問、分銷商或任何其他業務合作伙伴實施賄賂行爲,還表示禮物、款待和招待必須適度、合理。

公開資料顯示,諾華是一家全球醫藥健康行業的跨國企業。諾華創新藥物(中國)整合了原諾華製藥(中國)和諾華腫瘤(中國)的藥物,覆蓋心血管、免疫、神經科學、實體瘤等領域。自1987年以來,諾華有近100款創新藥在中國獲批,已有超過30款藥物被納入中國國家醫保目錄。

醫藥代表自述:一邊擔憂,一邊迷茫

在諾華事件背後顯現出的是,這一輪醫藥反腐,不僅囊括多位醫療領域的關鍵人物,也涉及更多在一線工作的基層工作人員。而其中,最擔憂的羣體之一,就是醫藥代表。

在社交平臺上,有醫藥代表稱工作羣解散了又重建,還有人稱醫院要求近期不允許拜訪,還要清理全部公司羣聊天記錄。

某外資醫藥企業醫學信息溝通大區經理張萊(化名)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表示,他手下有四十多名醫藥代表,已全部要求暫停客戶拜訪,在家學習。具體何時能夠再次正常工作,他表示“預估半年後”。另一位已有十餘年銷售經驗的藥代對中新經緯表示,已做好未來很長時間內只拿底薪的準備。

在某頭部藥企工作的醫藥代表李雯(化名)告訴中新經緯,這是她首次直面“反腐風暴”。“平常要進行的醫生拜訪停了,學術會議也不需要再籌備了。”李雯說,7月28日後,醫院方動作很快,所有的學術會議都停了,包括公司贊助的和醫院自行舉辦的,甚至線上學術交流會、小型的科室會也暫停了。

閒下來的李雯對自己的未來很擔憂。她身邊已有醫藥代表和醫療機構工作人員被要求協助調查,企業的應對策略有所分化。據她所知,有的中資醫藥企業安排了員工休假,或者線上培訓學習。而有的企業則緊急召開醫藥代表開會,要求他們特殊時期減少拜訪,同時,一旦被協查要保持沉默,公司會作爲擔保主體來介入處理。

在李雯看來,公司有些“不近人情”。“我們公司近期沒有給任何合規應對策略,只要求我們簽署承諾書,比如因爲出現行賄行爲被要求調查,要求承諾是個人行爲,並承擔全部的刑事與法律責任,還要接受公司依據相關管理制度作出的懲罰。”李雯說道。

擔憂之外,還有迷茫。在如今的重壓之下,公司給她們的銷售壓力卻不減。“省區到主管,確實最近持續施壓,還讓家訪宴請醫生。”李雯說。

另一方面,李雯所服務的醫療機構明確開會,要求醫生們做好準備,可能要倒查回2019年,要求退回公司舉辦的學術會議的講課費、勞務費。醫療機構開始拒醫藥代表於門外,李雯稱,以往合理合規的學術推廣,現在也成了不合規。

外資藥企將只推廣創新藥?

從過往歷程來看,醫藥行業歷史上經歷過大小多輪反腐,醫藥代表羣體持續進行合規化和減員。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最輝煌的時候,醫藥代表們來醫院拜訪,“養肥”了周邊的商場,現在醫院附近的商場都沒人逛了。

根據獵頭公司Partner One團隊近期披露的數據,從總體情況來看,中國超300多萬醫藥代表從業人員,整體數量繼續大規模縮減,衆多醫藥銷售已進入新的職業選擇和轉型階段。受集採政策影響,藥企裁員、人員優化動作仍將持續。從2023年上半年人才市場整體招聘趨勢來看,中高端銷售空缺主要爲替代崗位,並且多數以內部消化即轉崗的方式填補空缺,僅有少量職位開放外招。

在如今反腐高壓之下,未來這一行業將去向何方?

張萊表示,他所服務的外企在做“業務瘦身”,對於在中國醫藥產品的學術及常規推廣已經逐步退出。以後基本是隻有創新藥品纔會設推廣,而這也是一些外資醫藥企業的普遍做法。對於在市場上很多年的藥品,醫生都很瞭解了,對於過了專利保護期被列入集採的藥品,沒有推廣的意義,這類產品的所謂推廣,無非就是向醫療機構人員輸送利益,這是RDPAC(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工作委員會)和公司所不允許的。同時,在減少推廣的過程中,也將視具體情況縮減團隊的人員規模。“外企都是給總部交利潤,不能開源就只好節流,銷售指標達不成就裁員。”張萊說道。

關於醫藥代表何去何從,陝西省山陽縣衛生健康局原副局長徐毓才認爲,未來,醫藥代表肯定不會消失,由於“醫藥代表”已經被納入中國職業名錄,它將是合法的一個職業。但可以肯定的是數量一定會大幅度減少,職業要求將更加規範、標準,職業行爲也必定會走上規範化,以學術推廣爲重點而不是新藥推銷。

徐毓才還分析稱,滋生醫藥購銷領域腐敗原因比較複雜。在生產、流通、使用各方面都有問題。生產方面是企業多、小散亂、以仿製爲主原研創新藥少,導致不正當競爭就成了佔據市場的主要手段;流通同樣存在亂,而且比生產環節更亂,很多都依靠“人脈資源”;使用方面沒有形成合理的價格機制,醫療機構不能憑技術和服務解決生存和發展,因此就形成了一系列腐敗。“如果這一切能夠通過這次大力度反腐建立起好的機制,也許企業要想賣得好,就不用去做工作了。”徐毓才說。

來源:中新經緯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