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世間印象 > 腳氣

腳氣

來源:妖孽男    閱讀: 6.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概念區分

腳氣

腳氣是足癬的俗名。有的人把“腳氣”和“腳氣病”混爲一談,這是不對的。醫學上的“腳氣病”是因維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腳氣”則是由真菌(又稱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足癬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傳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爲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日常生活注意:

一、 穿通風、透氣的棉質襪,每天更換清洗。

二、 避免穿膠鞋或不透氣之球鞋,最好要有兩雙鞋換穿,涼鞋是最好的選擇。
 
  三、 不與他人共穿鞋、拖鞋及襪子

四、 腳底、趾間癢儘量不要用手抓,防傳染於手指。

五、 治療勿自動停藥,通常應在自覺好了後,繼續用藥數週,最好是能作黴菌檢查及培養,連續三星期都是陰性纔算治癒

中醫描述

中醫稱腳氣爲“腳弱”。《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風毒腳氣方》:“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爲腳氣。深師雲:腳弱者,即其義也”。

腳氣,病名。即《肘後備急方》卷三。古風緩風、壅疾,又稱腳弱。因外感溼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溼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其證先見腿腳麻木,痠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宜宣壅逐溼爲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醫學正傳·腳氣》:“故爲治者,宜通用蒼朮、白朮之類以治其溼,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溼,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溼。”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記載,可用作輔助療法。腳氣有幹腳氣、溼腳氣之分。溼腳氣中又有寒溼腳氣、溼痰腳氣、溼熱腳氣、溼毒腳氣等。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衝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又有按六經分類者。#p#副標題#e#

相關症狀
   
  幹腳氣

病名。腳氣病之一。指腳氣之足膝不腫者。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因素體陰虛內熱,溼熱、風毒之邪從熱化,傷及營血,筋脈失養,證見足脛無力,麻木痠痛,攣急,腳不腫而日見枯瘦,飲食減少,小便熱赤,舌紅,脈弦數等。治宜宣壅化溫,和營清熱,用加味蒼柏散或生乾地黃丸等方。

溼腳氣

溼腳氣爲腳氣病之一。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指腳膝浮腫之腳氣病。水溼之邪感受於下,經絡不得宣通而致病。證見足脛腫、麻木而重,腿膝軟弱,小便不利,脈濡緩,苔白膩;或有在脛前生臁瘡者。治宜宣壅逐溼爲大法,用雞鳴散加減,或選用除溼湯、檳榔散、加味二妙丸加減。溼熱偏勝者,證見口渴溺赤,脈濡數、苔黃膩,治以宣通清利化溼法,用防己飲加減。

中醫理論認爲,溼腳氣雖爲皮膚病,但與人體五臟六腑、經絡及各器官有着密切聯繫,所以內治方法亦不容忽視。在採用外治方法的同時,可配合中藥湯劑治療。溼腳氣當以清熱利溼、溫陽散寒、解毒殺蟲、止癢止痛爲治則。常見有三證:溼熱腳氣、寒溼腳氣、淤血寒毒。辨證分治:

1.溼熱腳氣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溼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變化。其治當清熱燥溼,溫化止癢。可選用苦蔘礬石湯,既可內服又可外洗。

2.寒溼腳氣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溼糜爛,瘙癢,或浸淫黃水,或麻木冷痛,或潰爛蛻皮,手足不溫,甚至腳趾腫脹,舌淡,苔白,脈沉。病變證機是寒溼浸淫,肆虐肌膚營衛,導致肌膚既不得氣血所榮又被寒溼所肆虐,以此而變生爲寒溼腳氣病理病證。其治當散寒除溼,溫化止癢。可選用雞鳴散,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3.淤血寒毒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溼糜爛,瘙癢,疼痛,或浸淫流膿血水,腳趾顏色暗紫,或癢痛,或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質暗,苔薄,脈沉。病變證機是淤血內阻,淤血與寒毒相結而浸淫肆虐,以此而變生爲淤血寒毒病理病證。其治當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選用桂苓烏頭湯,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內服方劑也可選龍膽肝湯合萆薢滲溼湯加減處方,可選用中成藥如:MR3老中醫龍膽瀉肝丸、雙黃連口服液等。外用方劑可選用:足癬粉、六一散加明礬粉、二礬湯、皮膚外洗二方或蘇蒲洗方、藿黃浸劑、鵝掌風浸泡方、苦礬洗滌劑、清溼殺蟲方等,也可選用各種癬藥水外搽,如寶島癬水、複方土槿皮酊、普癬水等。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拉呱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