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幾歲的孩子竟要看“心理”醫生

幾歲的孩子竟要看“心理”醫生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幾歲的孩子竟要看“心理”醫生
 

  哈爾濱市婦幼保健院對哈市托幼機構近1200名2歲-5歲兒童的氣質和行爲評估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兒童心理呈現不同表現類型,其中難養型約佔16.2%、易養型約佔2.7%、兒童抑鬱型約佔17.7%、攻擊型約佔20.8%。兒童心理專家於德澧介紹,
  
  近來,記者從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心理行爲科獲悉,連日來,心理行爲科的門診量呈現出急劇上升趨勢,日均門診量達到了60例,年齡最大的爲14歲,最小的患兒僅3週歲。這些孩子集中表現爲缺乏耐性、脾氣暴躁,而且還經常眨眼、聳肩、抓耳撓腮,有的還表現出慢性子,經常丟三落四等症狀。還有的孩子表現出孤獨症的一些症狀: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但是對語言理解能力比較差,聽到家長或老師說的話後像沒有聽到一樣,經常沒有任何反映,飯量還比較大,非常願意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社會家長重視
  
  “問題”兒童程度提高
  
  隨着越來越多低齡“問題”兒童的增多,哈市各大托幼機構和學校以及年輕父母對兒童心理問題逐漸重視。市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是專業治療兒童心理問題的醫療機構,從這兩家醫院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很多的年輕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開始重視。記者在醫院遇到了剛剛出生不久的杉杉(化名),他的媽媽對記者說,“孩子最近經常哭鬧不停,而且還不吃不喝的,在別的醫院開了很多藥物進行治療後都不是很見效,所以就帶孩子來看心理醫生了。”而醫生的檢查結果是,由於杉杉的母親在他出生不久就離開了杉杉,孩子現在患上了分離焦慮症。
  
  語言暴力:“爸媽死了纔好呢”
  
  今年4歲的明明(化名),每天都要午夜以後睡覺,早上10時才起牀,無論其父母怎樣哄勸都不管用。最讓父母頭疼的是明明一頓飯就要吃上兩個小時左右。每天面對不聽話、固執的兒子,父母逐漸失去了耐心,每當明明不聽話時,父母就報以打罵。4歲的明明面對父母突如其來的改變,對父母的感覺也從開始的依賴轉變爲憤怒。在這位年齡僅有4歲的孩子口中,有一天突然說出:“爸媽死了纔好呢!”
  
  孤獨症孩子的目光總是迴避別人
  
  據介紹,孤獨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國際學術界主要有四種學說:遺傳、妊娠早期情緒不佳、疫苗中汞的影響、嬰兒期腸道病毒感染後遺症。市兒童醫院心理行爲科主任陳彥平說,從她接診的病例看,很大一部分孤獨症患兒的母親在妊娠早期有過情緒不佳的問題,因此,孤獨症發病率的增高,可能與近年來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有關。孤獨症的治療十分困難,目前主要以強化行爲訓練爲主。
  
  爲了使孩子不出現精神障礙,擁有快樂的心情和健康的行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家長、老師都要努力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專家解釋,這裏所謂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飯、整理內務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是指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行爲的能力。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具體表述爲以下幾種能力:#p#副標題#e#

  1.有效解決問題:培養應對能力
  
  每個兒童青少年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父母、親戚、老師、同學和朋友等許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會遇到一些矛盾和衝突。怎樣有效地解決這種衝突,需要學會應對的技巧和方法。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應對的態度和辦法,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着手解決問題,這樣容易產生苦悶、難過、恐慌等心理問題,長此以往,將使他們處於抑鬱、焦慮之中。因此,應該教育和訓練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應對的技巧,幫助他們認識問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性,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驟,要討論,要協商,要探討,要嘗試。使他們學會主動地適應環境,儘快地從遇到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在解決問題中成長,在解決問題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2.瞭解自身特點:培養自我認識能力
  
  孩子往往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瞭解,對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缺乏認識,對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不清楚,對將來要奮鬥的目標也心中無數。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和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所謂“短處”產生自卑心理。
  
  如果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在遇到挫折和競爭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培養樂觀健全的個性。即使對成年人來說,正確地認識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觀評價自己,有客觀明確的生活目標,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快樂的情緒中循序漸進,健康成長。
  
  3.學會傾聽表達:培養良好人際交往能力
  
  認真傾聽他人談話和意見,使用恰當的語言同他人交流和溝通思想,這種“聽”和“說”的技能是人際交往的重要環節。
  
  一些兒童往往在與人交流時,不注意他人的講話或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兒童不願意講自己的心裏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也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於長期聽不進去,說不出來,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裏,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而成爲不受歡迎的人。
  
  大人要幫他們在與人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言語和非言語進行自我表達,表達自己的觀點、願望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們懂得要對人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採取寬容、公平、有理有節的處理方式。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與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勵中健康成長。
  
4.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自律能力
  
  兒童青少年之間容易因一點小事產生摩擦和矛盾,輕者鬧意見,鬧不團結,重者就會一時衝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攻擊性行爲。如果這種行爲得不到有效的矯正和制止,發展下去不僅對他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對自己更是遺患終生。
  
  5.認識情緒:培養緩解壓力的能力
  
  兒童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造成許多的煩惱和衝突,而長期的情緒壓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培養他們學會緩解精神壓力,尤其是對一些情緒壓抑的事,要教育他們懂得和學會宣泄和放鬆,這樣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態,不僅從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難時有能力做出冷靜的處理。
  
  因此,要培養他們嚴格的自律能力,不爲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學會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擊性行爲。這既是爲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基本要求。如有徵兆儘快就醫。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