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專家提醒:別把腦瘤當“惡魔”

專家提醒:別把腦瘤當“惡魔”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專家簡介

專家提醒:別把腦瘤當“惡魔”

張志文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全軍惡性神經腫瘤治療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腦血管、腦腫瘤、脊髓和顱神經外科方面的研究工作。

現任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損傷與修復分會常委,全軍及北京市神經外科學會委員,《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中華神經醫學雜誌》等雜誌編委和審稿專家。

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軍隊及省級醫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等多獎項。在Stroke、Neurosurgery等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參編專著十餘部。擔任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首席專家。

大寒節氣過後的第一天,北京城內的積雪雖沒有完全消融,但天氣卻非常“給力”,甚至在午後給人一種春暖花開的感覺。

剛剛從病房回來的張志文心情略顯輕鬆,因爲前幾天收治的一位危重患者,經過精心治療後病情已大爲改觀。這位在“刀尖上跳舞”近30年的神經外科工作者,至今依然覺得每日工作“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即便是腫瘤位置都一樣,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特別是在手術後重症監護階段,更需要我們耐心細緻地觀察患者微小的變化。”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及全軍惡性神經腫瘤治療中心主任張志文教授告訴記者,相比其他部位的腫瘤,腦瘤聽起來可能更讓人感到“恐懼”,但實際上大部分腦瘤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特別是一些良性腦瘤完全可以達到治癒效果。

早期症狀不明顯

“顱腦好比一個堅硬密閉的容器,它的容積大小是固定的,如果顱內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的話,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都會出現顱內壓力增高,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甚至還可能危及生命。”

張志文說,腦瘤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中年人居多,發病率爲萬分之一。在成人中,腦瘤佔全身腫瘤總數的2%,兒童期腦瘤佔全身各部位腫瘤總數的7%。

腦瘤可分爲良性與惡性,良性腦瘤主要包括腦膜瘤、垂體瘤、聽神經瘤等,惡性腦瘤則多以膠質瘤、轉移瘤最爲常見。

“良性腦瘤生長速度緩慢,大多數能夠根治,而惡性腫瘤生長速度較快,治療比較麻煩。”張志文表示,腦瘤症狀主要取決於腫瘤的生長位置、性質以及生長速度的快慢。

通常腦瘤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只有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佔位比較明顯後,纔會出現顱內壓增高,從而導致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血壓升高、心率變慢、失眠,甚至出現身體麻木癱瘓、癡呆昏迷、抽搐癲癇等症狀。

“多數患者來醫院就診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張志文說,在接診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因走冤枉路”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的患者。

他曾經接診過這樣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出現視力下降、視野變窄去當地醫院眼科進行就診,並進行了兩次青光眼手術,結果非但視力不見好轉,反而近於失明。“最後,到我們這裏進行檢查之後,被確診爲顱內鞍區腦膜瘤,可惜因腫瘤壓迫時間過長,視神經損傷嚴重,術後患者視力也沒有太大改善。”

“大腦中神經分佈極爲豐富,一旦受到腫瘤的壓迫,就會影響其功能區神經的傳輸功能,如果把神經傳導通路比作一束電纜,其中任何一條導線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其輸電功能。”張志文坦言道。

病理仍是診斷“金標準”

既然腦瘤對身體的傷害如此之大,那麼如何才能及時確診而不延誤病情?張志文特別提醒,腦瘤和其他腫瘤一樣,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

目前CT腦掃描與核磁共振成像(MRI)是臨牀上對腦瘤診斷最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可以作爲疑有顱內腫瘤者的首選檢查手段,通過掃描可以明確腫瘤的生長部位、大小、範圍,並初步判斷腫瘤性質。

“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做磁共振成像,它對人體的輻射較小而且影像更爲清晰,特別是兒童應儘量避免存在輻射的CT掃描。”張志文說,必要時臨牀上還可能使用顱骨X線平片檢查、腦血管造影、腦超聲檢查以及腰椎穿刺與腦脊液檢查等手段,最終目的是爲了對腦瘤病變進行準確的定位,並爭取作出初步的定性診斷。

在張志文看來,臨牀醫生在進行任何檢查之前,都需要結合患者的主訴,詳細瞭解發病時間、症狀,選擇適當的檢查方法。

高明精湛的醫療技術,有時在診斷上也會存在拿捏不準的時候。“比如有些膠質瘤,影像學上與良性腫瘤很難區別,這就需要通過術後的組織病理分析才能最終定性。”張志文表示,病理學診斷是醫學界公認確定腫瘤良惡性質的“金標準”。

手術治療爲首選

一旦確診爲腦瘤之後,患者最爲關心的就是治療方法。“無論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只要滿足顱腦解剖可達、生理狀況允許、醫生技術有保障這三個條件,首選治療方案一定是儘量爭取全切腫瘤,它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解除症狀最快,效果也最爲明顯。”張志文說。

對於腫瘤較小、生長速度緩慢、手術風險大的年高體弱患者,張志文建議可以採用動態觀察,必要時可選擇立體定向放射(伽馬刀)治療。

“除手術治療外,放療、化療也是治療腦瘤比較有效的手段。對一些通過手術不能完全切除的顱內腫瘤患者,術後輔以放療和化療,可以提高療效,延緩復發或延長壽命。”張志文說,隨着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生物治療如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等新手段也在腦瘤治療上得到應用。

對於惡性腦腫瘤,特別是術後復發或處於特殊部位不能手術的患者,張志文建議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據悉,這項治療方法早在2009年就已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批准並應用於惡性腦瘤治療,取得良好效果。而在國內,目前只有少數的醫院掌握並開展了此項技術。

“簡單地說,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療就是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劑特異性地抑制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活性,從而達到阻止腫瘤血管生成,切斷腫瘤的營養供應,使癌細胞得不到足夠營養而餓死腫瘤的目的。”

結束採訪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張志文還不能回家,因爲他心裏還惦記着病房的患者。他說,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作爲一名神經外科醫生,雖然經常要與“死神”打交道,但依然覺得痛並快樂着。“可以說,我們治療患者就像藝術家創作藝術品一樣精雕細琢,看到病人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順利康復,我覺得人生纔有價值。”

與記者握手道別後,張志文又開始穿梭在不同的病房中,守護着病區每個患者的生命……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