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番薯

番薯

來源:妖孽男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番薯

別名:朱薯(《閩書》),山芋、甘薯(《羣芳譜》),紅山藥(《農政全書》),香薯蕷、紅薯(《汲縣誌》),金薯(《甘薯錄》),番茹、土瓜(《綱目拾遺》),地瓜(《閩雜記》),紅苕(《廣州植物誌》),白薯(《嶺南草藥志》)。

番薯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腎二經。

入藥部位: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

形態特徵:常呈類圓形斜切片,寬2-4cm,厚約2mm,偶見未去淨的淡紅色或灰褐色外皮。切面白色或淡黃白色,粉性,可見淡黃棕色的筋脈點線紋,近皮部可見一圈淡黃棕色的環紋,質柔軟,具彈性,手彎成弧狀而不折斷。氣清香,味甘甜。

番薯的用法用量

內服:生食或煮食。

外用:搗敷。

番薯的功效作用

功效: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祕。

主治:主脾虛水腫;便泄;瘡瘍腫毒;大便祕結。

番薯的禁忌

①《綱目拾遺》:“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

②《隨息居飲食譜》:“凡時疫瘧痢腫脹等證皆忌之。”

番薯的附方

①治酒溼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傳習錄》)

②治溼熱黃疸:番薯煮食,其黃自退。(《金薯傳習錄》)

③治乳瘡:白番薯搗爛敷患處,見熱即換,連敷數天。(《嶺南草藥志》)

④治瘡毒發炎:生番薯洗淨磨爛,敷患處,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嶺南草藥志》)

番薯的相關論述

1.《綱目擡遺》:補中,和血, 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煮時加牛姜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勸;(同)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2.《本草求原》: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祕,去宿瘀髒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婦最宜。和魚、鱧魚食,調中補虛。

3.《隨息居飲食譜》: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

4.《嶺南採藥錄》:醋煮服,治全身腫。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